◎ 北京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一单元第四课宋词五首(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均无误的一组是
    [     ]
    A.橹(qiáng) (ǎi) 羽扇巾(guān)
    B.绡(xiāo) (guān) 义愤填(yīng)
    C.关(sāi)  江月(luō) 歌台(xiè)
    D.输(yíng) 政(yíng) 旅(jī)
                                         
  •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但在唐、五代时就已经出现。温庭筠、韦庄是唐代词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影响下出现的《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     
    B.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史上第一流的大家,他早期的词多写男女的悲欢离合,题材狭窄,风格柔丽;后期的作品主要写亡国之恨,拓展了词的创作内容。     
    C.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体现了开阔的胸襟,包含了深沉的人生况味。苏轼极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多产诗人,其诗风雄浑,而词风哀婉,因此他与李清照一起被视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北京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一单元第四课宋词五首(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燃气 老生常谈 (niù)  足适履(xiāo)
    B.淘汰赛 枉废心机 (zài) 影影绰(chāo)
    C.下脚料 春捂秋冻 弱(xiān) 口否认(shǐ)
    D.陪小心 骄奢淫逸 伏(qiǎn) 风捉影(bǔ)
  • 下面语段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一个主张豪放,一个主张柔婉,虽然彼此带有一定的“水火不容”,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重词作本体的动机,可谓殊途同归。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提倡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他们的观点相辅相成,令人耳目一新
    A.水火不容    
    B.殊途同归   
    C.相辅相成    
    D.耳目一新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专家指出,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的现象。   
    B.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C.通过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D.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和资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 北京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一单元第四课宋词五首(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      __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进行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眼儿媚
    贺铸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2.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白鸥问我泊孤舟”起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孤舟受阻的题意。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以问句形式,直接回答了“是身留,是心留”的问题。   
    C.“花外楼,柳下舟”回忆和故友同游的情景,与眼前冷清凄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词中“旧游”梦也”等词语的重叠使用,使作品表达的情感回环跌宕,读来韵味十足。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
                                                                                  
  • 参照材料中划线的语句,另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三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上面的三段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同答。   
    (1)三段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   
    (2)柏拉图侧重的是                                    ,卢梭侧重的是                                  ,鲁迅侧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