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份北京市北师大密云实中高三语文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炭
    B.喧闹   
    C.臆造
    D.蛰伏
    墨守成规  
    对薄公堂  
    娇揉造作  
    名不副实  
    合(qiè)
    热(zhì)
    丝(qiān)
    闻(fēi)  
    心如意(chèn)
    虎作伥(wèi)
    呱坠地(gū)
    然回首(mò)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角料
    B.熟不知
    C.制高点
    D.猕猴桃  
    遐迩闻名    
    幸灾乐祸    
    一饮而尽    
    皇天厚土   
    便jiān

    位bó
    nèi   
    上欺下xiǎn
    汗流背jiā
    然回首mò
    心怀测pǒ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都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世博会的收入构成中,门票收入占50%,因而上海世博会的盈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大量的参观者。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不断蔓延,我们必须对学校、易感人群、人口稠密地区、农村边远地区做好防疫监控工作。
◎ 2012年6月份北京市北师大密云实中高三语文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①③②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琵琶行》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俄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注]:①诇(xiòng):暗中观察 ②爰(yuán)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③大辟:死刑。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吉危坐俨然(端正地坐着)
    B.原吉时时称瑄才(照顾)
    C.吕震尝原吉(排挤 )
    D.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治理谋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
    B.太祖诇异之/惜其用武不终也
    C.同列有善,采纳之/项伯入见沛公
    D.帝命赐以大官之馔,犒将士/君尝为晋君赐矣
    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民劳,吾何忍独适【理解】: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安适
    B.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理解】夏原吉有高雅气量,人们不能估测他的气量有多大 
    C.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理解】:夏原吉不追究,自己入朝请求辞职
    D.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理解】:起初在脸色上忍耐,后来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需要忍耐的了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夏原吉“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盛暑不张盖
    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
    ③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
    ④勿怖,污可浣也
    ⑤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⑥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在太学读书被选入宫中写皇帝诏令,表现严肃认真,明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为户部主事。
    B.夏原吉到浙西治理洪水,与民同劳苦。后来皇帝要将两个冒领俸米的禁卫军官斩首,夏原吉则直言劝谏皇帝应按法律办事。
    C.夏原吉待人宽厚,能纳人之善,容人之过。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也能为他办该办的事,实事求是地称赞他的才能。
    D.夏原吉在审阅判定死刑类案子时慎之又慎。一次外出饮酒,夜归遇雪,过宫门没下马,为此他检查了自己的行为。
  • 阅读《愚人食盐》,完成下面的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闻已,更为盐(增加)
    B.所以美者,缘有盐故(……的原因)
    C.少有尚,况复多也(这样 )
    D.经七日,或十五日(或者)
    2.结合《愚人食盐》这则寓言的寓意,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6月份北京市北师大密云实中高三语文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卜算子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了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便是其南渡词之一。②汀(tīnɡ):水边平地,小洲。③矰缴(zēnɡ 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第一句写的是: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
    B.第二句意思是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
    C.第三句旅雁下到寒汀后,苦于没有亲人相伴,孤苦无依。在天上又有矰缴相逼之忧。
    D.最后一句:云海茫茫,何处是它的归宿?它只有向天哀鸣,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但又有谁听呢?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词情景交融,景词形象鲜明,情词动人心魄,写旅雁如形目前,写遭际如同己出,不愧为咏物绝唱。
    B.词的起句借旅雁南飞,点明地点;借风雨相侵,道出天气,这风雨是实写,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C.“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更显凄凉;“矰缴忧相逼”一句,继上 句“苦难亲”,雪上加霜,由此旅雁孤苦无依的险恶处境可见一斑。
    D.结尾续写旅途之远,“云海茫茫”,既指前途茫茫,亦指人海茫茫,一语双关;    “谁听哀鸣急!”一句,闻凄切之音,余苦不尽,得不到温暖和同情。
    3.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论语》上有句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
      这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