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迎期末综合检测(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sǎn) 
    B.寒(chán)
    C.花(zhǐ) 
    D.罗(qīn) 
    E.缥(miǎo)
    石(jié) 
    (bīn) 
    (rú)  
    (miǎo)
    江(chēn)
    (xuè)
    雏(yuān) 
    (wú) 
    望(yē)
    (kòu)
    (tiáo)
    莲(zhǔ) 
    潺(chán)
    鞋(máng)
    (jī)  
  • 下面语段中加粗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武汉光谷足球俱乐部悍然宣布退出中国超级联赛,狠狠地掴了中国足协一记耳光,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之路。这样一个两败俱伤结局的出现,恰恰说明了中国职业足球的虚假和中国足球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足协叶公好龙,在搞政绩足球,一切都为了“出线”;俱乐部自我膨胀,在搞成绩足球,一切为了名次;球员上下其手,在搞金钱足球,一切都为了挣钱……中国足球发生的一切问题,中国足协或多或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A.不归之路
    B.两败俱伤
    C.叶公好龙
    D.上下其手

  • 下面的文字针对“紫外线辐射”说了哪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不超过40字)
      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虽然只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左右,但是它对于地球生命系统却有很大的伤害能力,且能量越高,伤害越大。能量最高的部分,在平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氧所吸收。接下来到波长290纳米之间的一段,被平流层臭氧分子全部吸收。波长为290~320nm的辐射段也有90%被臭氧分子吸收,从而大大减弱了它到达地面的强度。如果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将会增加。因此,臭氧层就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保护地球上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臭氧透过的少量紫外线,还可以杀菌防菌,对生物大有裨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迎期末综合检测(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高三某班要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蛋壳心理”的班会。请你结合漫画内容,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能够简要阐释“蛋壳心理”的内涵;语言流畅;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昭:彰显
    B.于为善施义汲汲焉/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
    C.木郁然崇茂,悉于材/中:符合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之际/虞:担心
    2.以下各组文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
    ①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B.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C.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D.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淮城感兴
    【南宋】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
    (1)“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上下片分别发出“天地凭谁整”与“毕竟中原谁定”这两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次发问的具体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迎期末综合检测(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
    (3)争知我、倚阑干处,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5)一川烟草,____________________,梅子黄时雨。
    (6)曾日月之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
    (7)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8)宜未雨而绸缪,____________________。(朱伯庐《治家格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是可能调和的
    吴 思
      ①自由主义和“新儒家”的分歧其实不是不可调和的。什么是自由主义?它是把“权利”和相应的“自由”认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认为所有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都应该把“自由”看作第一位值得尊重的东西。而儒家怎么看待呢?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礼义名分”,“礼”即礼法结构,“义”即规则,在礼法结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分”,要求人们“安分守己”,这个“分”,用自由主义的语言来说,就是权力、义务。
      ②如果从这个概念生发出中国现在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就能把儒家体系和自由主义的见解综合起来,还能取长补短。双方都有对人的“分”的尊重和强调,自由主义偏向其中的权力和自由,儒家比较注意其中的义务,但两家都不反对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儒家的长处是,对“守本分”的必要性的证明无须求助上帝。人的权力、义务不是天赋的,就在社会关系之中,那么平常那么自然,当你服从了这一切,就会感到整个人生都是和谐的,不会再有额外的焦虑和不满。儒家在人们的内心和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寻找“分”的终极根据,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地。这套论证方式很精彩。
      ③但是儒家思想体系又有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内容。“三纲五常”的具体的划分很不平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君臣父子的“分”,在现代看来就很“过分”。这就应该调整它的分寸,本来一平方丈的得压缩到一平方米,本来半平方米的你给它扩张到一平方米,方方面面大体都相等,儒家的礼义体系就可以和当代的权利、义务体系接轨了。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并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分歧转化为一种分寸问题。
      ④调整分寸之后,你会发现儒家那套论证方式、对“仁义”的根据的追寻,很有道理,很对中国人的胃口。
      ⑤做这种分寸的调整,是可能创造出一种新东西的,双方的优点都可以吸纳进去。
      ⑥自由主义有一个儒家缺乏的优势,它告诉我们,让人们守本分,限制人们过分扩张的时候,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要有民对君的“反制”,还有权利之间的分权。这样的制约机制比良心和仁义道德教育更可靠。这一套政治设计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儒家就相当缺乏。
      ⑦对传统资源的借用,不仅限于儒家这一家,“分”和“权利、义务”的接轨,只是传统创新、传统再创造的可能的根基性概念之一,在这些根基之上,能够开启许多传统和西方、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实质性工作。那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积累的过程。(选自《我想重新解释历史》,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分”这个概念的角度出发,作者如何把儒家体系和自由主义的见解融合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家思想的缺陷有哪些,作者认为该如何弥补这些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只要有河流,就会有岸的存在,河水常变,是无常;水又无形,是逝者如斯。宇宙中有许多水“样”的东西,譬如落叶、生命、光阴、心情……而不变的却是岸,是真正形而上的,是恒常,是法则,在天地人世间同样有许多“岸”一样的东西。
      请以“水与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