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三单元九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ē)       (zī) 长歌哭(dànɡ)
    B.红(fēi) (hái) 面面相(qù)
    C.练(ɡān) 血(dié) 身不恤(yùn)
    D.落(liáo) 薄(fēi) 容不迫(cónɡ)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淡/诧异/间牒/欣然前往
    B.和蔼/编辑/惩创/殚精竭虑
    C.暮霭/立仆/流言/暗然神伤
    D.流逝/踌躇/凶残/绝秘文件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________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汶川人民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抗震救灾的感人回忆,________他们现在已经远离了那场恐怖的地震灾害。
    ③由于2008年“国美”与“苏宁”两大国内家电连锁巨头愈演愈烈的争霸形势,精明________的管理人才已成两大集团抢夺的对象。
    ④接下来的时间,小沈阳不再在台上左右________,而是正对着台下师父的方向,唱完了剩余的部分。
    A.爆发/虽然/干练/徘徊
    B.爆发/即使/干练/徜徉
    C.暴发/虽然/熟练/徘徊
    D.暴发/即使/熟练/徜徉
◎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三单元九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以挟山超海之势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
    B.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
    C.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D.这位老船工给我们讲述了横渡长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009年春运期间广东全省客流量超过1.38亿人次,比2008年增长0.7%以上。
    B.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C.去年以来,罗浮山风景名胜区除不断发现新景点外,还陆续恢复梅花山等一批历史人文景点,大力开展朱明洞景区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
    D.英国当地媒体连日来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评价温总理此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了中英合作,对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加粗的“中国人”“苟活者”各指什么人(  )
    A.两者都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B.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除“真的猛士”以外的中国人。
    C.前者指中国的反动派,后者指一般的中国人。
    D.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与作者一样的中国人。
    2.文中画线句“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就在此罢”“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句中的两个“此”分别指代什么?
    前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上面这部分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三单元九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不低于80个字)
    (1)植物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