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相关读物直书(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人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澄清。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B.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相关读物直书(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之所贱,而小人道也
    ②不践君子
    ③况史为务,申以劝诫
    ④言若是,吁可畏乎
    ⑤为于不可为时则凶
    ⑥马迁述汉非
    ⑦私存《嘿记》
    ⑧虽周身防有所不足
    A.①③④⑥/②⑤⑦⑧
    B.①③⑥/④/②⑤⑦⑧
    C.①④⑧/③⑥/②⑤⑦
    D.①④/③⑥/②⑦/⑤⑧
  •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时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盛——《晋阳秋》——东晋
    B.陈寿——《三国志》——三国
    C.陆机——《晋纪》——西晋
    D.王沈——《魏书》——魏晋时期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相关读物直书(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缺点。
    B.恶名于千载/被:遭受。
    C.韦昭正于吴朝/仗:依仗。
    D.撰辽东之本/窃:私下里。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世多趋邪弃正②不践君子之迹,行由小人者
    B.①故宁顺从保吉②是张俨发愤
    C.①苟直书事②有贼臣逆子
    D.①则秽迹彰一朝②崔浩犯讳魏国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刚说
    苏  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焉/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①而世曰“太刚则折”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始吾弟子由条例司属官②何以伐
    C.①尽斩之②不义而富
    D.①独敬惮君②退论书策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