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语文摸底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脊心泣血   
    B.门菊愁烟   
    C.裙/生活拮   
    D.沉/百争流   
    活/数见不  
    /家户足  
    慕/弱无能  
    择/联而往  
    钱/人头动  
    谍/不容发  
    养/前顾后  
    序之教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B.爱丽舍轿车上市6个月,销售突破5万辆;次年,销售突破10万辆。这样的销售成绩使爱丽舍无疑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车型。 
    C.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保胎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D.近年来,一些官员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讲排场,比阔气,一言九鼎,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最终因贪腐罪行曝光而丢官。 
  •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由此引出“马太效应”的概念。1968年,罗伯特·莫顿首次用这一概念描述科技界的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其他社会领域也如此。教育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成为宠儿,多数学生遭受冷落。在股市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普通大众的钱不断聚集到少数人手中。富者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穷者则缺乏发展机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语文摸底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继北京市限制汽车执照发放的政策发布后,又有几个城市发布了类似的政策,就连西部城市贵阳也不例外,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出台类似政策。请你对这一情况这件事从赞同和反对两个角度发表看法,并简要陈述理由。其中,反对的态度要用反问句。
    赞同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赠太傅董公行状
    韩 愈
      公讳晋,字混成。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侍御史,赐紫金鱼袋,为涵判官。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疆,取回纥力焉。约我为市,马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曰:“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请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
      李怀光反,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公之功,天下无与敌;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乃能为朱泚臣乎!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语已,怀光拜曰:“天赐公活怀光之命。”故怀光卒不与朱泚。
      汴州自大历来多兵事。刘元佐益其师至十万,元佐死,子士宁代之,畋游无度。其将李万荣乘其畋也,逐之。三年,万荣病风,昏不知事,其子乃复欲为士宁之故。监军使俱文珍与其将邓惟恭执之归京师,而万荣死。诏未至,惟恭权军事。公既受命,遂行,不以兵卫。及郑州,逆者不至,郑州人为公惧,或劝公止以待。有自汴州出者,言于公曰:“不可入。”公不对,遂行。后二日,惟恭及诸将至,遂逆以入。进见公者,退皆曰:“公仁人也。”环以相告,故大和。
      始公为华州,亦有惠爱,人思之。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节选自《韩昌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归我贿不足/ 贿:财物
    B.边吏请致也/诘:责问、追问
    C.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勾结    
    D.乘其畋也,之/逐:随、跟随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董公,以行感人( )
    ①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    
    ②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
    ③天赐公活怀光之命                      
    ④公不对,遂行
    ⑤进见公者,退皆曰:“公仁人也。”
    ⑥与人交泊如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公以判官的身份陪同兵部侍郎李涵出使回纥,面对回纥的责难,李涵无言以对,董公慷慨陈词,有力地回击了回纥,并赢得了回纥人的尊重。
    B.李怀光造反的时候,董公担心他和朱泚联合起来,就亲自拜访他,为他分析形势,讲清各种利害关系,最终感化了李怀光,使他没有与朱泚联盟。
    C.汴州多兵变,当邓惟恭叛乱之时,董公奉诏领兵征讨,他不顾个人安危,不听他人劝阻,深入险境,最终折服了邓惟恭及其将领,平息了战事。
    D.董公为人有仁爱之心,深受百姓得爱戴。他在平时生活中端庄正派不随便,不苟言笑,不以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袒,与人交往恬淡无所求。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元佐益其师至十万,元佐死,子士宁代之,畋游无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语文摸底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7)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8)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莫景春
      (1)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2)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混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3)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作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
      (4)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5)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
      (6)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现一片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
      (7)“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家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开垦桃林的事。
      (8)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把,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
      (9)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窝着一点泥土。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
      (10)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
      (11)鸟儿在树林间鸣声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12)“回来啦,小春。”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13)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变得神采飞扬。大叔眉飞色舞地说:“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还不错。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多美好的想法呀!
      (14)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我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
      (15)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 (选自《文艺报》2011年8月3日,有删改)
    1.小溪是本文重要的叙写对象,简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赞美了故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请结合全文说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写得生动形象,请分析该段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0)到(15)自然段意境优美。请探究这几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产生了怎样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骚》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不道德”的安娜·卡列尼娜……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领导”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选自《读书》1995年第3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全文,说说“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中的“事”包含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眼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