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苏教版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练习:第四单元 达标检测卷(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品/摇 况/愤 喉/哽
    B.源/愿 憬/孔 大/
    C.酌/别 荟/然 样/楷模
    D.商/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 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 2012年苏教版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练习:第四单元 达标检测卷(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语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 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 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     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 “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 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 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 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 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苏教版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练习:第四单元 达标检测卷(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一段内容和谐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感受激越;②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平凡和伟大。
  • 针对下面调查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写出结论。(不超过20字)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在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 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中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中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流浪汉的幸福指数为2.9,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其实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数——在过去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此外还有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而幸福指数同样为5.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精神的依托。
      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