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六单元二十三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回日观以西峰    五人之死
    B.其,济水东流    朝晖夕
    C.余循以入      速祸焉
    D.泰山之,汶水西流  谷皆入汶
  • 对下列句子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
    ③回视日观西峰
    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
    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
  • 下现各句中加粗字与“明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六单元二十三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是日,观道中石刻
    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D.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登泰山记》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北京出发,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到达泰安。
    B.作者从泰山南麓的中谷出发,越过中谷,再沿着西谷,慢慢登上南天门。
    C.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五更,作者和朱子颍在日观亭看到了泰山日出。
    D.作者不仅观看了泰山的自然景观,而且还观赏了泰山的人文景观,可谓看尽了泰山的各种景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乘风雪/自:自己
    B.越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C.余始以入/循:沿着
    D.磴不可登/几:几乎
    2.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回视日观以西峰,得日,
    A.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
    B.曰:此东海也
    C.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或不焉
    3.下列句子中与“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4.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以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C.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描绘出一幅夕照美景,对雾的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新颖别致,风格独具。
◎ 高二语文上册优化方案同步创新课堂第六单元二十三知能优化训练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游黄山记
    (清)袁 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山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记/胜:尽
    C.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有土人惯负客/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上/吾尝终日思矣
    C.溪无底,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耻师焉
    D.家人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羊群就像无边的地毯绣上一朵朵大花的羊群在那长满了青草、翠色欲流、线条显得那样柔美的小丘上缓缓地走动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加粗的“说真话”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注意简明、连贯。
      社会需要说真话的风气,这要有大无畏的刚直精神和赴汤蹈火的勇气,因为在某些场合说真话是非常危险的。
    说真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