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求书看       别:另外。  
    B.只昏塞不通     恁:这般。  
    C.明知行大路     合:应该。  
    D.试自睹自家     当:理当。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略晓其义即厌 ②天理所在,用则愈明
    B.①则是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②若贤人资质次圣人者
    C.①乃人欲引去 ②古之学者
    D.①仁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此须明理先之
  •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C、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D、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夫    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牧斋记
    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自咎,故尝而思之            间:抽空。   
    B.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   
    C.而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   
    D.予方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其穷当世,有甚于众矣 ②而有以自得己者如此
    B.①不知智益昏 ②汲汲于其言者
    C.①冀事业之成 ②自达于圣人也
    D.①未尝一日弛于心 ②考之有不得详矣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