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而非真,全不复有矣    初:本色。 
    B.言虽,于我何与          工:精巧。 
    C.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降:以下。  
    D.是岂可以为万世之论乎    遽:全部。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粗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于是焉又知美之可好也 
    B.知不美之名之可也  
    C.无时不,无人不文  
    D.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龙洞山农叙《西厢》”中的“《西厢》”指的就是《西厢记》,其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   
    B.“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句中的“古选”指的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梁萧统的《昭明文选》。   
    C.“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中的“近体”指近体诗,“传奇”指唐代的传奇小说。
    D.“更说什么六经”中的“六经”指的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心之初,可失也            曷:如何,   
    B.而务欲以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  
    C.非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   
    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最终。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心之初,曷可失 ②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
    B.①道理闻见日益多 ②所者何?以童心既障
    C.①有道理从闻见入 ②于是发为言语
    D.①而以为主其内而童心失 ②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
    3.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4.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舍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  渎:轻慢、不敬。   
    C.而不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   
    D.夫固可以礼            屈:屈服。
    2.下列各组语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未设醴而去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众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①上无知人之明 ②使民重死不远徙
    D.①亦未必不终人用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