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咋舌  
    B.陷阱  
    C.取缔  
    D.滃然  
         生灵途炭    
         繁文缛节    
         众口铄金    
         未雨绸缪    
      (hàng)道
      (qī)跷  
      (shí)马  
      (yōng)金
       (sāng)魂落魄    
       (shǎo)安毋躁    
       河水(shāng)汤  
       顺(màn)摸瓜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林书豪从默默无闻的龙套迅速变身为超级球星的短暂过程中,奥巴马总统一直关注这名华裔控卫,并且已经成为林书豪的狂热球迷。
    B.阿盟在对叙利亚的态度上分为两派,突尼斯和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坚持要求阿萨德下台,而伊拉克和黎巴嫩则坚决反对推翻阿萨德政权。
    C.据商务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食用农副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猪肉价格比上周上涨0.3%,粮油零售价格上涨0.25%。
    D.云计算将会对就业产生巨大影响,微软公司表示,“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云计算将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成本,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技能”。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2012年全球很多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五风十雨,我们这里却平安无事。
    B.菲律宾政府发言人在谈到黄岩岛为其固有领土时闪烁其词,因为自古以来黄岩岛就是中国的领土。
    C.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严重,“我们吃着苏丹红,药浸龙虾红起来;我们啃着染色的馒头,瘦肉精猪肉端上来”之类的调侃,绝非危言危行
    D.汶川地震,石破天惊,整个神州大地都为震区人民的英勇顽强而震惊。
◎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12年2月12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许多爱好文学的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纪念杜甫的活动。请将下面简要介绍杜甫的文字补充完整,并在网上发帖写下自己的感言(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
    (1)杜甫在唐代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为___________ (四字短语概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便是杜甫抒情名篇《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
    (2)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纯传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咏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咏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
      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盗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寝。
      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
      隰州商尹奇贸温泉矾有羡数,云官润之,寺欲械讯河东。纯曰:“奇情止尔,若傅致其罪,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则数百万之储,皆为土石。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寺议黥坦,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
      元祐元年,范纯仁、韩维、王存、孙永交荐之,除河北转运判官。初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河防旧隶转运,今乃领属都水外丞,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遂       寝:平息
    B.纯受诏推     鞫:审问
    C.比来或徒隶觖   望:企望
    D.请姑没其而释其人 羡:盈余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纯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 
    ②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
    ③是为名轻而实重也         
    ④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
    ⑤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   
    ⑥不如使之归一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纯为官能严于律己,在任泉州司法参军期间,虽然州中的官员私下里几乎都与外国商人做生意,但他坚决不参与其中,而且从不向人标榜此事。
    B.杜纯在奉旨查案时,惹恼了对他有提携之恩的王安石,王安石随即免去了他的官职。王安石再次当政时又对他进行打击,将他贬为监池州酒。
    C.杜纯主张办案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刑讯逼供。正是由于他据理力争,温泉矾储存的几百万斤矾才得以不化为土石。
    D.杜纯认为京城人员复杂,允许告发理所当然。但由于告发之人往往出以私心,难免有不实之嫌,所以官府理应先查实案情,然后才能定罪。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苏教版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子曰:     _____      ,可以为师矣。(《论语》)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_____             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⑤我腾跃而上,        _____            _____       ,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⑥钉头磷磷,         ____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⑦独立小桥风满袖,       _____       。(冯延巳《鹊踏枝》)
    ⑧可堪孤馆闭春寒,             _____ 。(秦观《踏莎行》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苔 藓
      (1)苔藓。苔藓。苔藓……
      (2)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3)苔藓。苔藓。苔藓……
      (4)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5)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6)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7)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8)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映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9)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10)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11)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12)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13)苔藓。苔藓。苔藓……
    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请赏析其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苔藓”,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有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标准的标准
    止庵
      一百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设立时,大概未曾料到,如今竟有这么大的声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简直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
      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但是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不啻是奖项本身的自杀。萨特一九六四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发现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惟一可以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虽然也有一两次例外,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怨。常常抱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家,得奖的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的权威性;遗漏的也很多,卡夫卡、穆齐尔和布尔加科夫这样身后名声大作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则实在说不过去。可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的崇尚,这大概是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的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的遗憾。
      这里可以顺便一提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其实该奖只授予个人,并非授予国家,所以这种情结(无论怨怼也好,希翼也好)根本不能成立。拿我们的作家和上面提到的几位比一下,谁更该表示不满呢。迄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名符其实。第二类名不符实。严格说来,诺贝尔奖授予这两类作家,对读者都没有太大意义。想读的照样读,不想读的照样不读。这里第一类作家,实际上等同于前述那些该得而未得奖的作家;第二类作家,则不过是花名册上的一些填错了的名字,是诺贝尔奖百年史上的疏忽、差错,抑或玩笑而已。第三类有实而少名或无名(就世界范围而言),因为得到这个奖,从而名符其实。无论如何诺贝尔奖很出名。它在确认作家价值的同时,也把他们郑重推荐给读者,提示他们其实具有与第一类作家相等的地位。特别是来自某些相对弱小或相对偏僻国度的作家,如果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块招牌,我们不光没有机会读到他们的书,就连他们的名字都很难知道。所以诺贝尔奖的真正意义,恐怕还在扩大视野方面。
      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什么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君临人间的评委如此行事,正是对上帝的某种模仿。二者都有恃无恐,因为无论上帝还是诺贝尔奖都是惟一的。 
                                                                                                             2000年10月6日(本文有删节) 
    1.“标准的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四段看,作者说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不能成立,有什么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监督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关于“监督”,你有哪些经历或感想?
      请以“监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