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下交征利/征利:求取利益。
    B.万乘之国/万乘:一万辆兵车。
    C.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为:如果,假如。
    D.不夺不/餍:“餍”通“厌”。
  • 下列加粗的“见”字,与“孟子梁惠王”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素抱朴,少私寡欲
    B.于是入朝威王
    C.未得与项羽相
    D.未及贼,而士卒离散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共七篇,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C.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D.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人性却是同一的。
◎ 2012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优化设计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来/曲肱枕之
    B.何利吾身/故常无,欲观其妙
    C.不为不多/乐亦在其中
    D.为有意而后君也/吾还也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5.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选自《孟子》)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不得,则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突出。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得,非其上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今也不:师行而粮食/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景公说,大戒国/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3.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