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11课《包身工》同步练习的第一部分试题
  • 选出加粗的字、词注音、解释无误的一组
    [     ]
    A.喝(yāo)    (shuì)
      佳(yáo 做熟的鱼、肉等) 透(qìn )
    B.机(jiàn看情况办事)    (gùn )
      饲养(sì喂养) 呻吟(shēn yín 病痛时发出声音)
    C.水门(dīng 水泥) (zhà)
      流(máng 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坏人) 骷髅(kuōū lǒu )
    D.油(kāi 擦,抹) 待(nüè)
      懒惰(duò与“懒”同义) 生杀夺(yú给)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 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 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 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出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 201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11课《包身工》同步练习的第二部分试题
  • 1.《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 ,原名______ ,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____ 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 和______ 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 ,在结构上,以______ 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 的生活中。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 和______ ,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 ,又具有______ 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 ;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 的表现方法,因此,______ 和______ 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 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11课《包身工》同步练习的第三部分试题
  •   《包身工》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下面的句子,但不改变原意。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1)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二)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在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1.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二段文字,说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滋 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间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嘴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1.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说说“舌头”有哪些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一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四、六、七段,作者讽刺了哪三种人?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之余,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得力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鉴赏下列语句,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中加粗处的表达效果。
    (1 )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