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二(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舟楫     红彤彤     细嚼慢咽       事过景迁
    B. 斟酌     兴冲冲     人杰地灵       淄洙必较
    C. 酩酊     热烘烘     临渊羡鱼       深恶痛绝
    D. 糟粕     耍花招     退而结网       发人深醒
  •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_____________他自己知道。___________他想到 “推”而下“敲”字,__________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___________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_________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_________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朱自清、朱光潜等一批著名学者淡薄名利的思想,也许在少数人的心中变得很淡泊,但它作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已经沉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及时了解自己喜欢的比赛项目、具体时间和地点。
    C.易中天品《三国》神采飞扬,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他的口惹悬河,得益于他的平铺直叙
    D.为把本市建设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要求每个市民也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添枝加叶。 
◎ 201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二(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由著名科普作家编写的《科学之书》,精选了人类有史以来250项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不仅改变了科学本身,而且改变了人们思想的书籍。
    B.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已将控制房价列为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社会上甚至有人说,能否调控房价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C.气候的变化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如每年的春末和秋初,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哮喘的发病人数也明显增加。
    D.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向致力于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取得显著成效,最近十余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十余项国际人权条约。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对文字稍微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1.作者说“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它的通常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本文作者认为“咬文嚼字”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怎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不超过4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劝贾岛把“推”字改为“敲”字的故事,古今传为美谈。作者通过分析,他的意见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推敲”这个典故,传统看法和作者的独到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列举“推敲”这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洋批评家眼里的中国诗
    钱钟书
            西洋批评家一般倾向于这种看法。例如有人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在西洋诗里、最接近韦尔兰的风格。另有人也说,中国古诗含蓄简约,韦尔兰的诗论算得中国传统基本原理的定义。又有人说,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词藻、形容词和比喻,歌德、海涅、哈代等的小诗偶尔有中国诗的味道。虽然这些意见出于本世纪前期,但到现在还似乎有代表性。通过翻译而能那样鉴赏中国诗、很不容易。-一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一方面更表示这些西洋批评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丰富的本国文学素养。有个绘画史家也说过,歌德的《峰颠群动息》和海涅《孤杉立高寒》两首小诗和中国画里的情调相融合。有趣的是,他们把中国旧诗和韦尔兰联系;韦尔兰自称最喜爱“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只分深浅,那简直是南宗的水墨画风了!董其昌所谓:“画欲暗,不欲明;明音如瓠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在这些批评家眼里。豪放的李白、深挚的杜甫、直捷畅快的白居易、比喻络绎的苏轼——且不提韩愈、李商隐等人——都给“神韵”淡远的王维、韦应物同化了。西方有谚语:“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动物学家说,猫是色盲的,在白天看一切东西都是灰色。我们不妨也说,正像人黑夜看猫,猫白昼看事物,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这种现象并不希罕,习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譬如在法国文评家眼里,德国文学  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它的“古典主义”也是浪漫的、非古典的;而在德国文评家眼里,法国的文学作品都只能算古典主义的,它的“浪漫主义”至多是打了对折的浪漫。
            德、法比邻,又属于同一西洋大家庭,尚且如此,中国和西洋就不用说了。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华够浓艳的,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了大声高喊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从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有痕迹,淡远的终嫌有火气,简净的终嫌不够惜默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甲国的一块大洋只折合乙国的五毛。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中国旧诗,不像中国人亲切知道,而只是外人看个大概,见大同而不见小异。我们中国批评家不会那样,我们知道中国旧诗不单纯是“灰黯诗歌”、“神韵派”绝不能代表中国旧诗。但是我们也还往往忽视一个事实: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的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换句话说,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不像传统画评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节选自《中国诗与中国画》)
    1.文章开头引用西洋批评家谈论中国诗,在西洋批评家眼里,中国古诗具有哪些特点? (不超过20字)概括起来,他们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透过翻译而能那样认识中国诗,很不容易”引出了两点看法,试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这句话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句话主要用来说明什么?(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列举法国批评家和德国批评家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作者分析,西洋批评家把中国旧诗都看成“灰黯的诗歌”,其原因是何在?(依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句中,“这”所指代的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二(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请参照以下示例,把适当的谦敬语和安慰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
            示例:有尊贵的客人来了,可以说“欢迎您的到来”,也可以说“恭迎大驾光临”。
    (1)有身份的朋友来时,为了表示高兴,可以说“您来了,为我脸上添了光”,也可以说“您的到来,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望有丧事的朋友,可以安慰说“你别太难过了”,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7年6月10日,中国将迎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征集2007年“文化遗产日”口号活动。下面是征集到的三句口号,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简要地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2)人类的笔记本,历史的教科书
    (3)保护 传承 发扬 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克莱斯勒300C 是1998 年世界汽车史上两大巨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强强联手后,融合了美、德优势技术后开发并研制出来的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养蚌人来到海边,认真地在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问那些沙粒是否愿意变成珍珠。沙粒们都对变成珍珠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对呆在寒冷、阴暗而又潮湿的蚌壳里又怕得要死。当养蚌人告诉它们要变成珍珠就避免不了与孤独、寂寞为伍时,沙粒们一个个选择了离开。他已记不清遭到了多少颗沙粒的拒绝,几乎就要放弃了,终于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
            别的沙粒都嘲笑这颗沙粒是傻子,可都没有动摇这颗沙粒的决心。几年过去了,这颗小沙粒长成了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那些曾经嘲笑过它的伙伴,仍还是沙粒,有些甚至已经不知道被风吹到哪里去了。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