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四专场第21课《像山那样思考》阶段性测试(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光/背谈天    骨/贫       暮/喷而出
    B.误/笑大方    游壁      声/引高歌
    C.角/角之势    饿蝣       创/安土
    D.机/而不舍    样/仿       枕/杯盘狼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记者见面会上,三位“神七”宇航员正襟危坐,有条不紊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B.16天的奥运会,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这16天中的许多记忆却是永恒的。
    C.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五个多月了,但很多感人的搜救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D.在医改方案中,相比高深的理论,公众更感兴趣的,还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药品药价问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高度关注并深恶痛绝的。
    B.省教育厅、财政厅把完善和建立扶困助学制度作为实践”,为教育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C.姜堰市村庄整治工作投入少、行动快、效果好,成为全省的典型,其经验尤其值得苏中、苏北地区借鉴。
    D.小镇居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雄伟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起来。
◎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四专场第21课《像山那样思考》阶段性测试(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给“功能性文盲”下一个定义,并请从政府和个人角度分别给“功能性扫盲”提一点建议。
            9月8日是第43个“国际扫盲日”。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化生活设施日益增多,人们无论是否受过教育,都有可能沦为“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扫盲”与“基础性扫盲”同样重要。
            据了解,“功能性文盲”已成为所有国家的严重问题,我国也普遍存在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功能性文盲”现象。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有可能因为不主动探求新知识,导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影响生存和发展。
      “功能性文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句子,以“青春”为中心,另外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当,表意明确,句式字数与原句基本相同。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韩愈《北湖》诗中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句。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元丰类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名义     而者远
    B.草树众而泉石     余其能行古道
    C.又者矣 假于物也
    D.而有之     游于是乎
    2.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丰乐饮皆在衽席之下     輮为轮
    B.吾君优游而无为上     徘徊斗牛之间
    C.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圣人之所以为圣
    D.以文词托名于公文次      皆在衽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本文以“议”为主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四专场第21课《像山那样思考》阶段性测试(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论语》)
    (5 )                 ,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乡野的歌:燕子
    张羊羊
    外祖母活着,并未远去
    燕子还在为我的记忆衔泥
    我掉落的第一颗牙齿,在哪片瓦下
    硌痛岁月的青苔
    ——寒烟《庭院》
             ①眉清目秀的苏南平原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地理构造,这柔情缀以轻盈的燕子甚为贴切:一对恩爱伉俪“颉之颃之”,穿过数千年的时光从《诗经》里翩然飞出,以“双双燕”这样令人艳羡的词牌,映入水墨江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素雅纱帘。
            ②脑海里浮出一个清晰的画面:乡村小学,孩子们双手背立,随着幼儿园阿姨踩着老式脚踏风琴的节奏,摇晃着小脑袋一扬一顿地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接着第二遍。那声音纯净、清爽,如果是三月,你偶尔瞅一眼窗外,两只燕子正柔声细语呢喃不休,仿佛听懂了儿歌里的对话,沾沾自喜。
            ③“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似乎应于某种召唤,万物此刻赶集似的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燕子与人就有这样一个约定:秋去春回。人们开始念叨它们时,耳边分明响起那熟悉的声音,抬头一看,它们回来了并致以舒心的问候,人们才充分信赖进行农事活动的物候。乌黑滑亮的燕子多像天空的一双眼睛啊,它们毫不张扬的飞翔,线条简洁柔和,却不失妩媚,行云流水间尾巴剪裁着春风。
            ④我并不确切知道燕子飞去哪过冬了,我只知道往南。南方是一个过于辽阔的概念,镶有温暖的色调。燕子之所以“游牧”并不纯粹是追逐阳光去的,它们喜欢在空中捕食飞虫,边飞边张着嘴优雅地把蚊、蝇之类的小型昆虫迎入嘴里。为此习惯它们不得不跋山涉水去南方越冬以适应食物的供给。不过燕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飞多远,它们也能够靠着这份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来至焉”,晋人傅咸试过,果然。燕子喜欢在农家屋檐下筑窝,有的干脆就垒在堂屋的大梁下。它们衔来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半碗型的窝上留有一口一口劳作的艰辛痕迹。窝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碎布等。燕子是有灵性的,它们最初敢于与人类共居一室实在是一个冒险的赌注。窝里的雏燕整天“唧唧”叫个不停,会引来不时举起的好奇的竹竿,还有“喵喵”不止的贪婪的目光,而大人有效的谎言和呵斥回报了它们的信任。乡下人有时出两天远门,会把窗户和卧室通堂屋的门打开,以便它们喂食儿女。“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人们的怜悯之心对后三者来说近乎奢望,却惟独赋予了燕子。然后,两只燕子形影不离的温情,伴随繁殖结束,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带着孩子随群南迁,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出生地生儿育女。
            ⑤面对祖屋里残留的泥痕,我未来生活的场景势必陷入想像力匮乏的窘境。我的孩子可能还会学唱这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吗?孩子肯定没有我小时候唱得投入了,她理解不了这门功课里音乐老师对童年记忆的深情迷恋,我深为惋惜的是他们错过了另一个物种演习亲情教育的生动一幕——当燕子归巢、数张嫩黄的小嘴叽啾着张开时,一送一接的动作里包含着万物最神圣的关键词:哺育。(选自《散文》2008 年第5 期,有删节)
    1.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寒烟《庭院》中的诗句有何用意?
                                                                                                                      
    2.文章第三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3.文章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4. 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燕子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天鹅。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 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 他对话。
            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一上卷,有删节)
    1.下面对文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作者看来,与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不同,真正的阅读不是共享而是独啜。
    B.喧嚣的人海和灯红酒绿的闹市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阅读的,因为你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孤独的阅读。
    C.很多人都读过同一本名著,但你在读时还是感觉到作者只在为你而歌唱,这充分体现了。
    D.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因为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你从中获得了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虽然说”,但她还是用””,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阅读的特点和作用。
    B.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经过大师研磨后的精品,因此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像享受满汉全席一样吞下它。
    C.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阅读可以让苍老者回复青春,让迷惘者变得清醒,让人生充满活力。
    D.面对大师的作品,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拿出勇气毫不胆怯地去阅读,从而战胜大师,提升自我。
    3.根据文意,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的要求?请分条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我们被征服。,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