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专场第十课《获得教养的途径》同步检测题(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枕藉  嘉奖  群贤毕至  并行不背
    B.渎职  坦荡  敝帚自珍  沧海桑田
    C.签署  泻漏  川流不息  要言不烦
    D.寒喧  镂刻  覆水难收  涣然冰释
◎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专场第十课《获得教养的途径》同步检测题(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 2012年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专场第十课《获得教养的途径》同步检测题(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电视连续剧《石破天惊》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像《变形记》这样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一般的读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
    C.美国欲用一箭双雕的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既能推翻伊朗现政权,又能进一步控制中东石油。
    D.2006年春节晚会终于伴着新春的钟声销声匿迹了,对于这台晚会,我们首先是祝福与鼓励。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
    [     ]
    A.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B.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C.“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 如当年,活力永存。
    1. 为什么说好书可引为诤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同好一书之人身上发现了什么?推论出一个怎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谈谈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所说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