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B(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鳏(guǎ)_________孤独
    ②前合后(yǎn)_________
    ③(máo)_________贼
    ④愁兴(lán)_________珊
    ⑤汗(cén cén)_________
    ⑥凝(yē)_________
    ⑦(wǔ)_________逆
    ⑧繁文(rù)_________节
  • 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_________》《_________》和《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
    (2)《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_________的代表作。元杂剧是戏曲形式的一种。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_________”。杂剧角色分_________、_________、净、杂四类。杂剧剧本由_________、_________、科介组成。杂剧的音乐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比如《窦娥冤》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_________,【端正好】是_________。
◎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B(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有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雷雨》的介绍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是周朴园的台词,《雷雨》原著注明此时周朴园的语气是“冷冷地”,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周朴园的语气是“高昂地”。在侍萍与周萍见面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增设了“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
    (1)你认为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时,周朴园的语气是该“冷冷地”还是“高昂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增设“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这样处理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试题。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你!
      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了血。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上文括号内的“至大海前”“厉声”等,属于戏剧语言中的哪一类( )
    A.人物语言(对话、独白、旁白等)
    B.舞台说明
    2.本片段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你是萍……”里省略号省略的意思,应该是以下哪一项( )
    A.萍儿,你是我日夜思念的亲骨肉!
    B.你,你和你父亲一样丧尽天良。
    C.你是我的儿子,大海的哥哥,你不应该打自己的同胞兄弟。
    D.没料到你竟连母亲也不认了。
    4.下面是《雷雨》中部分修改情况,请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
      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修改后——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B(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试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第⑤段提出,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精神上的残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上的中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上的短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简述最近给你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并选择角度立意为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