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题(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寂(liáo)   风(jìn)   (bó)           争流(gě)
    B.尸(hái)      临(lì)        (shuò)   三尺(xián)
    C.解(pāo)      (xuē)          (lìn) 守不渝(kè)
    D.叱(zhà)            (zì)  (qiào)   博闻强(zhì)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斑斓        寥廓         沧海桑田         轻歌慢舞
    B.守候        寂廖         神态安详         和蔼可亲
    C.气概        寥落         义愤填膺         生杀予夺
    D.喋血        作揖         融汇贯通         雍容华贵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正是这份责任,这份理想,小张    踏上了青海的土地,在那里扎根,肩负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
    (2)如果你到巴西南部的高乔人家里    ,就会发现,共饮马黛茶是一种友谊的象征。
    (3)临出门时,老爸拍拍我肩膀,说:,别总    用事,凡事礼让,有时候吃亏并不是坏事。”
    A.毅然  做客 意气
    B.屹然 做客 义气
    C.屹然 作客 义气
    D.毅然 作客 意气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满堂红》是一首传统曲目,曲短小精悍,曲调明朗欢快,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曲名寓意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B.为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对那些涉枪涉爆、殒身不恤的犯罪团伙,一定要发现一个打掉一个,决不姑息
    C.幼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丧失了读书的机会,  但大资聪颖的他博闻强识,即景吟唱,出口成章,渐渐被乡邻见识和推崇。
    D.四十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祖国东北边陲三江平原,从此,北大荒成为他们为之眷恋的第二故乡。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予以纠正。
    B.写考场作文,语言是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地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C.11月10日,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华北,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交通受到影响。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对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 2011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题(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3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尘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由此而起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学生们避免了戒尺之苦,却丢了文化之魂。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 的不仅仅是医生,” 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 水火不容。比如,” 的西装取代了,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1.根据原文表述,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
    B.书法具有艺术性,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C.书写水平提高了,也能使升学成绩有某些保证。
    D.书法可以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性,养成文化修养。
    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韩国、日本等邻国相比,我国的书法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B.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保证。
    C.唐装、旗袍日益走俏,风光依旧,是现代服装艺术与传统服装艺术的完美结合。
    D.毕加索的话是强调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景仰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强烈愿望。
    3.下列对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传统相比,现在的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书法要求明显放松。
    B.电脑的普及和医生的“天书”给中小学生的书法带来消极影响。
    C.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化的求学思维,学校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
    D.不正确的潮流,将传统与现代永恒对立,影响了人们对书法价值的正确判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注释】①风厉:示意、怂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恢不与通                            谢:感谢
    B.令闻而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C.诸公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得罪于令,将杀之            收:拘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请托所容
           ②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B.①恢以伦同郡,不肯留
           ②秦伯说,郑人盟
    C.①恢以意不得行,称疾乞骸骨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后永事被考
           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译文:                                                                                                                                     
    (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译文:                                                                                                                                      
    (3)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陈琳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羡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答: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                                                                                                                                                    
  • 根据上下文,按原文默写填空。
    1.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 下面是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信中三处明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予修改并不吝赐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题(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        ①,         ②。
  • 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仿照例句的形式补写两句话。
            腊梅也许讨厌朔风的肆虐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                                     。作为有理智的人,我们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生存,就要学会调整心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注释】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 、商业化、工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5000个孩子的妈妈
            在美国丹佛市,聂立立被市民称为“领养妈妈”。从1992年至今,她创办的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已为5 000多个中国福利院的孤残孩子,在美国找到了家。这些孩子们也异口同声叫她“妈妈”。
            初到美国时,聂立立夫妻俩住在一个叫雷门的教授家。教授共生了4个女儿,长大离家后,夫妻俩又领养了4个小孩,其中3个黑孩子,一个白孩子。白孩子还是个盲童。
           “刚开始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后来确实被他们的爱心感动了。6个月后,我也喊他们爸爸妈妈了。”聂立立回忆说。
            有一天,仲辉去一个中国同学家,带回一张《人民日报》,上边登着刚颁布的《收养法》。
           “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进步了。收养本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现在也单独立法了。”聂立立说。当她看到其中的第20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领养孩子。心想,这下雷门教授可以领养一个中国小孩子了。
            他们所在的丹佛市,当时还没有设立国际收养的机构。再一打听,夫妇俩大吃一惊:美国已婚夫妇有9%不能生育。有50%的家庭对收养孩子感兴趣。
           “中国的福利院里有那么多被遗弃的孩子,为什么不为这些孩子找个家呢?要能成立一个机构,在中间搭个桥,岂不是一桩善事?”聂立立动了心。
            她花50美元到州政府领了一张非赢利性营业执照,又办了收养执照。两个月后。CCAI在聂立立家的地下室开张了。
          “如果您家里有空房间,有爱给孩子分享,您是否愿意领养一个中国孤儿?”最初,聂立立把这则广告,贴到就读的教会学校和教堂里,很快就有6个家庭报了名。
            头一次办理领养,曲折艰辛完全超出他们夫妇的想象:美国这边手续特别复杂,材料足有半斤重;中国当时还没成立全国收养中心,政出多门。整整忙活了一年多,才把6个孩子领回来。
            在美国,领养孩子是件光明正大的事儿。凡到中国抱养孩子的美国夫妇,回到当地以后,要么上报纸、电视,要么受到街区组织亲友团上门祝福。
            领养一个孩子,得提前一两年准备材料,前后要做几十件事;每当那些苦等了一两年的美国夫妇,被通知前来领取孩子照片时,多数夫妇捧着孩子照片,喜极而泣。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天冷了,他们会把电话打到CCAI:我的小baby晚上会不会蹬被子啊?
            最激动的时刻,是到中国来抱孩子。好多夫妇一见孩子就哭了起来:“小宝贝,妈咪接你回家了!”“啊,我的宝贝,终于见到你了!”
            大人认识孩子,可孩子并不认识大人。每次领养孩子前,聂立立总要提前做培训: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承受意想不到的打击。
            孩子与领养家庭间的故事,聂立立说起来几天几夜讲不完。有一次,一个领养团在浙江省某福利院抱着孩子要走时,一个罗圈腿女孩扶着门框呆呆地望着。孩子瞬间的神情触动了一对美国夫妇,他们当即从福利院要来女孩的照片。回国后,把这个女孩介绍给了邻居,已有两个儿子的马西娅夫妇,对孩子一见钟情,很快就递交了抱养申请。他们终于等来了获准去中国的通知,并片刻不停赶往浙江。
            那天,杭州市下大暴雨,车子在泥水里走了八九个小时。因为路况恶劣,人不时要下车步行,结果弄得满身泥水。进了福利院,马西娅顾不上换下湿衣服,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一样,哭着喊着一把把女孩揽进怀里。
            可5岁的女孩并不接受她。这是一个又犟又倔的小丫头,防卫心极重,见人靠近就骂“臭婊子”。马西娅听了迫不及待地问在场的中国人:我女儿在大声喊什么?
            闹得这么厉害的孩子连工作人员都少见。他们不敢安排女孩与洋父母同住。马西娅说:“不能把我们和孩子分开。孩子还小,不懂事。我们就是几夜不睡,站着,也要陪在她的身边。”
            初到美国时,女孩的O型腿之间,能放爸爸4只拳头。一个月后能放3只,再过一月放两只,现在完全变直了。“她现在长成大姑娘了,性格大方温柔,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家人十分幸福融洽。” 聂立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我们就是要为被遗弃的孩子找到有爱心的父母。 我们确信自己在从事最美好的事业。” 聂立立说。
                                (选自2004.11.17《中国青年报》同名通讯,作者董月玲,本文有删节)
    1.聂立立在创办及运作CCAI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聂立立创办CCAI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西娅听了迫不及待地问在场的中国人:我女儿在大声喊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美国公民马西娅收养中国孤残儿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我看见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择与众不同的材料,展现细腻、深刻的情怀;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