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B(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zǎi)  
    B、旗(zhì)  
    C、落(jiàng)
    D、婆(suō)  
    (yìnɡ)
    (liàng)
    离(chè)  
    梦(è)    
    (zhǔ)目     
    (wèi)      
    (xù)       
    (shuō)  
    (chǎn) 
    (gèn)   
    堂(lòng)  
    (níng)重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阳光明媚       扬眉吐气        诬篾        横七竖八    
    B.不怀好意       发人深思        呻吟        摘星缆月
    C.耸入云天       不假思索        诚挚        感慨万千
    D.拨地而起       翻箱倒柜        贿赂        不由自主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________ 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今天,循着那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去重访时传祥的足迹, ________ 他的生前身后。
    (3)“神舟”飞船四战四捷, ________ 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4)在香港_______了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历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A.运动     探索     打造     飘荡
    B.搅动     探寻     创造     飘扬
    C.运动     探寻     创造     飘荡
    D.搅动     探索     打造     飘扬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2007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研究生认为自己师出无名,没有名师弟子的光环,因而遭冷遇。
    B.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C.卫生部近日通报,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存在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如不从长计议,后果不堪设想。
    D.让这个不法之徒担任保安,无异于开门揖盗,居民怎能乐享安宁呢?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军队首次奥运安保行动研究性演习6月29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和山东等地联动举行。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举行该种演习。
    B.国务院年加强对药品成本价格的监管,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
    C.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IT、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6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B(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引发粮价暴涨
      埃菲社多伦多(2007年)4月11日电   乙醇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能够缓解美国能源饥渴、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吗?也许。但我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填补一个窟窿往往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窟窿。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严厉批评了美国利用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大量生产生物燃料的政策。他认为,“将粮食变成燃料的主意”只会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导致更多饥锇,减少能源消费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惟一办法。
      美国农业部10日警告说,近来玉米价格暴涨,可能会导致今后几个月肉类产品供应的突然减少。农业部表示,今年美国牛肉、鸡肉和猪肉的生产将比去年减少4.5亿公斤。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这与乙醇生产需求增加有直接关系。目前美国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它们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
      发展生物燃料具有世界性影响效果。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因此美国玉米出口量的些微减少都会对全球玉米价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美国的邻国墨西哥显现出来。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饼的价格经过一番狂涨之后,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在1月份对玉米的价格实行了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的两种主要农作物)价格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报告指出:“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更多上涨,并在以后向石油的价格靠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指出,作为玉米替代物的其他粮食作物的价格也在上涨,油、肉、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提高。
      资料显示,2007年粮食价格将保持与2006年相似的上涨水平,提高10%左右,主要是由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的上涨引起的。
      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关于生物燃料给环境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将生物燃料作为汽油和柴油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政策效果并不大。该报告指出,如果加拿大10%的燃料改用乙醇,温室气体的排放只能减少1%。与此同时加拿大必须用36%的耕地来生产这10%的乙醇燃料所需要的原料。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选自2007年4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1.下列对第1段中“另一个更大的窟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世界粮食、肉类价格暴涨,甚至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出现更多的饥饿。
    B.指玉米价格暴涨,人们不得不使用其他粮食作为替代物。
    C.指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的大量减产。
    D.指将会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减少能耗是解决能源短缺的惟一办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主张。
    B.玉米价格暴涨主要是因为生产生物能源对玉米的需求大大增加。
    C.生物燃料生产的增长会降低石油价格,会导致石油价格将向玉米和大豆价格靠近。
    D.使用生物燃料大大缓解了美国的能源饥渴和环境危机,但却给全世界带来了饥饿的灾难。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生物燃料给美国带来了好处,却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将招来世界各国家的反对。
    B.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生物燃料生产可以获得足够的原料,世界的能源短缺危机也就可以得到解决。
    C.在现在的状况下,过度发展生物燃料将导致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如果大量生产生物燃料,人们将破坏森林、草地来满足对耕地面积增加的需求,这样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          人非生而之者
    B.上下诏求遗书                    迁客骚人,多于此
    C.时文正在军机处,不喜            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D.所欲著书皆未                    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与“以过降级,复为编修”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富国农,距敌恃卒
    B.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D.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恶小而为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朱筠“宽厚待人”和“生性耿介”的一组是   (      )
    A.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      而博学强识不衰
    B.与文正固争执                    去而人爱思之
    C.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              所欲言者无不尽                  
    D.与言论若同辈                    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B.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C.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D.文末提到朱筠当年“游山水”的情景,但是题名虽在而先生已经不在的现实,令作者无限感伤惆怅!全文于此戛然而止,意韵无穷,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朱筠的缅怀之情。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刘禹锡的《始闻秋风》,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首联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秋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人说诗歌标题为《始闻秋风》,而这两句诗离题了,你的看法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描写了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
    (2)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 ___________,失道者寡助。(《孟子》)
       ___________,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   下面是对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的简要介绍及简要评价,请用相似的句式为同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霍英东写一段简要评价。
      丁晓兵——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简要评价】战时舍身,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平时忘我,在顺境中保持清醒。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的真正勇士。
      霍英东——他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B(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表达合理、简明。
      华夏试验中学语文教研组和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会联合向新进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你认为哪些阅读你最感兴趣。调查结果如下表:  
    (1)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请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这样的认同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请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巴顿最后的岁月
    江永红
      斯·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
      巴顿与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名将瓦杜丁不同,他是在战争胜利结束后的一次车祸中受重伤不治而逝世的。他未曾听到凯旋时的欢呼,未能接受少女的鲜花。而这一切正在美国等着他,命运却让他与之擦肩而过。作为美国的四星上将,他本可以享受到优裕的退休生活,从而对戎马一生的劳顿辛苦做一个补偿,可他竟在这一刻到来之时撒手而去。然而,九泉之下的巴顿却笑着说:为我悲者,不知我也!
      1944年 8月,盟军虽已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两个月,但被德军阻止在诺曼底的“灌木篱墙”地区而动弹不得。此时,巴顿带领其第 3集团军一举突破了死气沉沉的胶着状态,挥师围困了布勒斯特,并占领了卢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别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篱墙”。这时候,立了头功的巴顿说了我们一直作为“好战分子”自供状的一段著名的话:“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如果撇开巴顿其人来单纯琢磨这几句话,我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给他戴上“好战分子”的帽子。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他的为人以及历史上许多名将的结局,再仔细品味他的另一句著名的话——“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十分辛酸的感觉,一种读《淮阴侯列传》时的感觉,一种与听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感觉。
      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或者说社会环境不允许他生存,当然这里所指的是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这绝非危言耸听。
      首先,他的上司将不能容忍他的存在。在战争中,尽管他屡屡与上司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但只要对战争有利,上司们也能从大局出发来原谅他、容忍他,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胜利同时也是他上司的胜利。……其次,领导军事家的政治家将无法容忍他。战争当中,巴顿尽管曾在摩洛哥与法国维希政权(投降德国的政权)的人打得火热,但政治家们仍然原谅了他,因为战争离不开这员虎将。但是,当战争结束之时,政治家们就绝不能容忍他有任何与政治利益相悖的行为。……再次,社会舆论、议会将不会容忍他。谁都知道,巴顿常常张口闭口“他妈的”。他曾因打骂两名士兵而差点受到军法审判,只是因为战争需要和上司艾森豪威尔的庇护,才免遭议会那帮无事生非、小题大做者们的追究。但是当战争结束之后,议会只需用一个“人权”借口即可将他打倒在地。他的上司也用不着为庇护他而遭议会的非议了。……
      在离开生死与共、横扫欧洲的第 3集团军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眨眼的巴顿泪水涟涟,哽咽得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读完了他那十分简短的告别演说。
      巴顿自此从精神上毁灭了。他心中愤愤不平,表面上却玩世不恭。他用打猎之类的消遣来麻醉自己,以抚平心头的伤痕。就在1945年底,在曼海姆附近,他的轿车与一辆军用卡车相撞。他受了重伤,颈部折断,颈以下全部瘫痪,同年12月21日,他在海德堡的一所医院里溘然逝去。……
      顿逝世后,有人为之惋惜,也有人为之高兴,但理解他的人认为他死得其所。《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他。”他那近乎“无字碑”的碑文上仅有两行必不可少的字——“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虽然没有歌功颂德的碑文,但二战的历史已为他写好了墓志铭。(选自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外国人物)
    1.文章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巴顿将军的辛酸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人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九州经济晨报》“财富之路”栏目编辑为本报拟写的广告词要点,请根据这些要点写一段连贯的话,条理要清晰,表达要准确,不超过90个字。
      周一至周五正文:60元/次/行(18个字内);周六、周日正:40元/次/行(18个字内);三号字标题:按三行正文收费(9个字内);二号字标题:按四行正文收费(6个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丹青,52岁,画家。1980年他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年,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真相究竟如何?
      《周末》:你提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陈丹青:目前我因为这个事情心力交瘁。这只是个人的决定,完全出于自己的性格。
      我在这里可以向大家再次表明我辞职的原因: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在清华任教的5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同时,画画的业务也被荒废了。其实,我只是希望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周末》:能不能具体谈谈你“对体制的不适应”?
      陈丹青:2001年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那是本人第一次的招生经验。在24位各地考生中,5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经研究生院领导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5位学生。后来,这5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但由于在为转为正式博士生而设的外语考试中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22名考生,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访问学者2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8人,无一通过政治和英语考试。  
      我认为,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这就不多说了。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光有形式,又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看看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
    “艺术学院充满教条”
      《周末》:你认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拿到美术学博士学位?   
      陈丹青: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这些问题,我自己始终没能找到答案。
      但是,有一点我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  
      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我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我理解中国的现实,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
      我在述职报告的附件中提到,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中国是一个绘画大国,在绘画上还有很多路要走。绘画是高度手工的艺术形式,手工的事情是没那么容易做的。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我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我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我把想法讲出来。我有一些同事对我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我的表达。不过,每当我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这就是体制的厉害。(选自《周末报》2005年04月07日)
    1.这篇采访稿在开篇有“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文中陈丹青提出辞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提到:“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陈丹青的关于目前人文艺术教育的观点怎么看?请做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智慧老人问三个人:你们来人间干什么?
      甲说:我来人间享受生活。
      乙说:我来人间承受痛苦。
      丙说:我在承受痛苦中享受生活。
      智慧老人听后沉默不语。旁边的真理老人问为何不把答案告诉他们,智慧老人说:生活会告诉他们一切。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根据上述材料及话题,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几个方面。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