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略读(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皱/衣          怔/言          脚粒归仓
    B.晕目          恶/檬          昏/一不振
    C.气/翰          土嵌          子/鳞次
    D.深道          新/壕          然/磕碰碰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荟集           砾石           湍测           白色蜃气
    B.俯瞰           仓桑           蹭出           鳞次栉比
    C.咀嚼           缥缈           幽冥           重蹈覆辙
    D.松弛           嗑碰           过滤           释迦牟尼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学者,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其实都才从皮毛上理解了他的一小部分,便立即或好或恶地注入感情,囫囵吞枣地付诸实践。
    B.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C.改革开放初期,当文学反思性思潮甚嚣尘上的时候,张洁等则常会通过儿童的角度,抒发一种温馨、伤感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D.长江大学陈及时等三名同学为救溺水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授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确实是众望所归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略读(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汉家寨
    张承志
            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小二人都是汉人服色,一瞬间我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明……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份好些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再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盆地行进。……   、、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1、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弹丸”,文中哪些内容与这两个比喻相照应?作者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作者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得到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复/精          除/制          成绩然/夷所思
    B.防/醒          藤延          级而上/金不昧
    C.那/古          舟/豆          息事人/缺毋滥
    D.哽/吞          铜/乳          面面相/唏不已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将世界的目光集聚到了上海,所有人都为这次盛会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海归也不例外,他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为世博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B.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C.银河人才网高级职业顾问李汶娟指出:大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瞻前顾后,要从个人兴趣、个人特质及专业特点出发,并不是证书多了就业之路就宽了。
    D.对于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物件,有的商场不给送货,许多顾客表示,谁送货就买谁的。看来,给这些商品送货,不仅是良好服务的体现,更成为潜在的商机。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略读(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是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的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被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去南疆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米,看、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蹯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位戍边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堪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富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堪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竞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这是他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汉家寨》中“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的句子,以“除开……以外,……是……,……是……”的句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要求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