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秀”这个词现在似乎成为人们的新宠,一些“秀女”辗转秀场,拼的就是“亮出我自己”,无奈时运不济、道不深,往往屡战屡败。(héng)
    B.当年灯夜战时用过的煤油灯,至今还保留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众多人对当年秉烛夜读的一种深情缅怀。(tiāo)
    C.又见六月。六月是高校学子一段激情难忘的日子。数以百万计的届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跑招聘、走面试、找工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yīng)
    D.春晚伴随国人穿越了三十年,今天已经成为大家的一道精神年夜饭。但在一种无形的重压之下,创作上却似乎产生了揉造作、闭门造车的黔驴技穷感。(jiǎo)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4日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一条令人石破天惊的消息:提议普京作为该政党候选人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
    B.对于围棋,古力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想成为棋坛的“常青树”,而不想做昙花一现的棋手,希望在40岁的时候还能进世界大赛的决赛。
    C.年轻英俊的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疾书,《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从此在文坛熠熠生辉
    D.有人救了一猫头鹰,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只猫头鹰康复后锲而不舍报恩4年,每天扑捉蛇和老鼠给恩人家里的猫吃,甚至给恩人也带上一份。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继“嫦娥1号”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中国的深空探测迈入了快速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神州八号已与“中国空间站”的“天宫一号”完成无人对接任务。
    B.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是一件深感头痛的事,因此,主办方和参展方都做足了安全防范工作。
    C.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D.预计未来3年内,“旅游金融体”将会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的融通“大循环”,充分发挥内生“电子货币银行”功能必然受到公众的追捧。
  •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小说中,大象的墓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仿佛一束强光,把周围的一些事物照亮。 ____________——琐碎庸常的世俗生活,复杂莫测的同事关系,____________……小说意欲表达的,或许是一个关涉精神的话题——精神的归宿,以及灵魂的安居。
    ①在这块墓地前,尘世间所有的恩怨是非都微不足道
    ②在这束强光下,尘世间所有的恩怨是非都黯然失色
    ③孤独的老人守着老屋等“魂”
    ④守着老屋等“魂”的孤独老人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2012年人教版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叙小修诗袁宏道弟小修,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我的弟弟小修,从小就很聪慧,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其中多有言外之趣。长大后,器量愈加壮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的以豪杰自命。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燕、赵、齐、鲁、吴、越这些地方,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性情,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有点自是不必待言,就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好的地方,还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文章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只不过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行事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任疾病,所以多忧愁。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常常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我读了,为之感到悲伤。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意思是情之所至,不可能还能有意克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分伤痛。这是儒家中庸诗教的原则)?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做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
      【注】①小修:即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与其兄宗道、宏道都是明朝文学家。本文是袁宏道对其弟创作的评述,有删节。②怼(duì)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影响:模仿,仿效。
    B.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粉饰:修饰,雕琢(文辞)。
    C.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升降:盛衰,兴亡。
    D.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失路:失势,失去依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予则极喜疵处——自今已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B.《擘破玉》《打草竿》类——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不效颦汉、魏——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予读悲之——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A.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B.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C.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D.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袁宏道为什么对他弟弟的诗文竟是“极喜其疵处”?可见他抱有怎样文学主张?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元曲,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乔吉,太原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至正五年(1345)病卒于家。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③缟袂绡裳:缟袂(gǎomèi):素绢的衣袖。绡(xiāo)裳:薄绸的下衣。
      该曲未着一“梅”字,却让人时时感觉梅花的存在。试就全篇赏析这一巧妙的艺术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默写。
    (1)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2)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 现代文阅读。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8.6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厘米长!”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40厘米。1991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 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38厘米!
      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这种兰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它的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也许用不着再等41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
    1.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
    B.为了使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
    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
    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弥补了《物种起源》理论的缺陷。
    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
    C.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巴西亲自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花距长达40厘米的兰花,但在野外已经绝迹了,这是因为现实中不存在喙长达38厘米大型蛾类。
    3.有人认为:诞生天才的土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某物的崇敬心”。请结合本文中达尔文天才的预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失去的森林
    许达然
      你大概还记得我那只猴子阿山。你第一次来的时侯,我带你上楼看它,它张大着嘴与眼睛凶狠瞪着你的友善。我说你常来,它就会很和气了。
      可是我不常回台南,你不常来。
      那时我在台中做事。薪水用来吃饭买书后已没有剩钱回家,回家对我来说竟然是一种奢侈。即使有钱回家,也难得看到为了养家跑南跑北的父亲与为了点学问背东背西的五个弟妹。回家时总还可以看得到的是母亲,因为家事是她的工作。还有阿山,因为它总是被关在楼上。但因我太久没回家,它看到我时,似曾相识,却想不起我。即使它还认得我,我也只能和它一起看天,而不能和它聊天。猴子就是猴子,和人之间少了些“组织化的噪音”——语言。这些噪音竟然是很长的文明。它不稀罕文明,但却被关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人人人人人。看人和人争挤,人早认为猴子输了,不愿再和它打架。在家三四天,我和它又混熟时,就又离家了。我说我走了,它张大着眼睛淡漠看着我这个自言自语的文明。
      我离家后,大家都不得不忙些什么。只有母亲愿意告诉我阿山的生活,但母亲不识字。
      其实猴子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以特别叙述的。活着不一定平安,平安不一定快乐。而要让猴子在人的世界里快乐不一定是它所愿意的文明。我没问过阿山快乐不快乐,是因为它听不懂这噪音。记得从前有人问卡夫卡是不是和某某人一样寂寞,卡夫卡笑了笑说他本人就和卡夫卡一样寂寞。阿山就和阿山一样寂寞,它的世界在森林,我不但没有一棵树,我连种树的地方都没有。
      我就知道它在一个不属于它的地方,一条不应属于它的铁链内活着。是我们给它铁链,它带上后才知道那就是文明。是我们强迫它活着,它活着才知道忍受文明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既自私又残酷,却标榜慈悲,不但关人也关动物。
      后来接连两个礼拜,它都冷冷地坐在一个角落,不理睬任何人。连吃饭时,也安安静静。直到一次母亲要给它洗澡抱起它时,才发觉铁链的一段已在它的颈内。兽医把那段铁链拿出来的时侯,血,从它颈内喷出,从铁链滴下……
      我仿佛又看到它无可奈何的成长。长大不长大对它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仍强迫它长大。颈上的铁链会生锈却不会长大。它要摆脱那条铁链,但它越挣扎铁链就越磨擦它的颈,颈越磨擦血就越流,血流得越多铁链越生锈。颈越破越大,生锈铁链的一段就渗进颈内了。日子久了,肉包住了铁。
      它痛,所以叫。它叫,可是常没有人听到。偶尔有人来看猴子,但看它并不就是关心它。他们偶尔听到它叫,听不懂,就骂:“吃得饱饱的,还叫什么?”后来,它也就不叫了。可是不叫并不表示不痛。它痛,却只好坐在那里忍受。人忍受是为了些什么,它忍受是为了些什么?它忍受,所以它活着。它活着,所以它忍受。
      如果铁是寂寞,它拔不出来,竟任血肉包住。用血肉包住一块又硬又锈的寂寞只是越包越痛苦而已。也许那块铁是抗议,但拿不出来的抗议却使它越挣扎越软弱。也许那块铁是希望,那只能使它发脓发炎发呆的希望。
      铁是铁,不是寂寞,不是抗议,不是希望,所以拿出来后,它依旧无力和寂寞坐着和抗议坐着和希望坐着。生命对它已不再是在原地跳跳跑跑走走的荒谬,而是坐坐坐的无聊。往上看,是那个怎样变都变不出什么花样的天。老是在那里的它看着老是在那里的天,也就无兴趣叫它了。往下看,是那条吃血后只会生锈的铁链。往前看或往后看对它都是一样的,它看到自己除了黑以外没有什么意义的影子。而就连它这点黑影子夜也常要夺去;夜逼不了它睡,而它醒并不是它要醒。时间过去,时间又来。时间是它的寂寞,寂寞是它的铁链,这长时与铁链坐着与无聊坐着的文静决不是从前阿山的画像。
      可是母亲一个朋友很喜欢阿山的文静,一再希望我们把它送给她。可是母亲舍不得这养了七年已成了我们家一部分的阿山,一直都没答应。
      可是后来母亲想起我们这六个孩子,女的出嫁了,男的在外当兵在外做事在外读书。从前肯跟阿山在一起玩的都走了,留下也长大了的它看守自己跑不了的影子。家里除了我父母亲外,它看不到一些从前熟悉的面孔。它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知道它在哪里,但并不在家。母亲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从前我们这六个孩子和它玩的情趣而更加挂念着不在家的我们。母亲想起我们也忧心着阿山。想想阿山一向很喜欢小孩,想起把它送给那位有好几个还未长大离家的小孩的朋友,也许它可以得到更细心的照顾而会开心点,就把它送给朋友了。
      不久,阿山就死了。
      可是你一定还记得活着的阿山。你最后一次来的时侯,我带你上楼看它,它张大着的眼睛映着八月台南的阴天和你我的离愁。我说我这次远行,再回家时它一定又不认得我了,我说要是我们常来看它,虽然它还是不会快乐,但就不会那么寂寞了。(文本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1.文章首尾多次提到“你”,分析“你”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句子中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1)它不稀罕文明,但却被关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人人人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对它已不再是在原地跳跳跑跑走走的荒谬,而是坐坐坐的无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评家认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试结合全篇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删去原文的最后两段,“阿三”的结局还可以有其他种种可能。你希望是哪一种,试按照你的意愿,为原文改写一个新的结尾(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选做题)
    政务微博:亦“萌”亦“亲”的“元年”探索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罗争光 周蕊
      2011年可谓中国政务微博“元年”。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023个,公务人员微博数8671个。
      “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今年8月初,外交政务微博平台“外交小灵通”发布的这条“淘宝体”招聘信息,俨然已成为今年政务微博尝试又“萌”又“亲”语体的样板。
      一改过去严肃、模式化的交流观念,众多政务微博探索以轻松活泼的“××体”与网民进行交流,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也引来了粉丝数量的急剧攀升。
      在数量增加之外,中国政务微博正从部门“单打独斗”向整合多部门、多地区的政务微博群发展。“北京微博发布厅”整合部分北京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区政府共同上线运行,一个多月内已经整合了42个单位。上海浦东新区也于12月22日开始试运行“微博广场”,除了包含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微博40个,首批还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名人等127个微博入驻。(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2月25日03 版,有删改)
      你对于中国微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请从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选做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庖丁解牛》)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读这两段文字,等于观赏了两场艺术表演。你觉得庖丁解牛与文与可画竹有什么共通性?却更欣赏那一场?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有一种________是顺其自然
      “自然”所指太丰富了!而对于“顺其自然”,或者赞成,或者反对,或者……你应该有自己最想要说的话。请选择一个最适合表达自己感受和思考的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