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福建省安溪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_____________,不处也。(《论语.里仁》)
    (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乐民之乐也,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_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孟子》)
    (8 )民为贵,                   ,君为轻。(《民为贵》)
  •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主张爱别人别人对自己却不亲近,要反省自己是否不够仁爱。
    B.“治人不治,反其智”的意思是指管理别人而没有管好,反其智,要反省自己是否智慧不够。
    C.“礼人不答,反其敬”的意思是指向别人行礼对方没有回应,反其敬,自己更要对对方恭敬。
    D.孟子认为自己做得正,天下就会归向他。
  •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均强调了政治管理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B.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使百姓了解伦理关系。
    C.孟子认为良好的教育比良好的政治更加重要,因此主张先推行教育。
    D.上位者明白了伦理关系,处于下位的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2.请简要分析以上选段中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福建省安溪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   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而击之也           过:经过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 遂罢兵而去
    ②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 人来,方与之食
    ④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 子欲捕彘杀之
    ⑥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取材于《宋史》,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寓意倜傥                                倜傥:不同寻常
    B.将决,居正疑其不实         狱 :案件
    C.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会 :会合
    D.若非上天垂                        佑:保佑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理解: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
    B.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理解: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
    C.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理解: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的发给民众缺少的物资
    D.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理解: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薛居正勤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②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③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④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⑤居正弛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⑥或有阙政,当与振举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文章来自我解嘲。
    B.乾祐初年,史弘肇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人敢忤逆他的命令,居正法办他了的属下,他也没有办法。
    C.监军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准备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率军灭群寇,讯问盗贼主帅,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预,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D.居正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他出任宰相时处理事情太简单,士大夫对此多有不同的议论。
    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福建省安溪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 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
    B.文章第2段用,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
    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2.文章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一句话划线部分意思表达得不够确切,会造成歧义。请你改写划线部分,注意:(1 )改写句必须保留原句的主要内容;(2 )按指定的要求分别表达两个确切的意思;(3 )注意语言的通顺。
    夏澈老师购买U 盘后,语文组已经有12位老师购买了U 盘。
    改写(1)夏澈老师购买U 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澈老师是第12 个购买者)
    改写(2)夏澈老师购买U 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澈老师之后有12 人购买U 盘)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时间是砂石,孕育着大厦,只要你肯建造;
    时间是水滴,孕育着大海,只要你肯流淌;
    时间是绿叶,孕育着森林,只要你肯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材料,按要求作文。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伸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肯放弃,手又出不来,“哇”的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外,还可以自选一箱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筐装得最满的,费了好半天也没搬动。他喘了一口气,重新寻了一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英镑奖励给她。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就将追回的20万英镑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英镑就算结清了,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主命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