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从,读zòng)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选自《后汉书·许劭传》)
      [注] ①好人伦:喜欢研究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即喜好人物识鉴与人物品评。②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下文“大丘道广”,“大丘”即“太丘”,指陈寔。③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④求为己目:“目”品评。⑤举方正、敦朴:“方正”“敦朴”是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的科目。⑥寓士:寓居于徐州的士人。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濮阳令归——去:前往
    B.常卑厚礼——辞:言辞
    C.故不也——造:拜访         
    D.征,皆不——就:任职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中的“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概括了许邵的品行和为人特点。
    B.许劭不与陈寔、陈蕃、陶谦等人交往,自己的堂兄弟许相,也不与他来往,可见他为人正直,绝不与品行不端的人的交往。
    C.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却当面指出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在徐州时,他认为刺史陶谦只是仰慕有名声的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却没有当面指出,而是对他的门徒说,这既表现他过人的识人之明,又表现他待人接物相当谨慎。
    D.许邵拒绝朝中大臣杨彪、地方官、朝廷的征召和推举,不去做官,原因是他对当时的政局有清醒的认识,不做官以避免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简析“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曹睿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曹爽对司马懿十分忌惮,夺了他的兵权,并派新任命为青州刺史的李胜以辞别为名到司马懿府中探听虚实。司马懿为了消除曹爽的防范之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让两个婢女扶着,装出重病将死的样子。李胜回报,曹爽果然上当。(《三国演义》)
    B.袭人因母亲重病回家,由晴雯和麝月服侍宝玉。夜间麝月出去,晴雯为了吓唬麝月,没穿外衣就出去了,结果受寒生病。贾母给宝玉一件“雀金裘”,宝玉穿了到他舅舅家里去,结果“雀金裘”大衣被烧了一个眼,宝玉非常沮丧,于是晴雯强忍病痛,连夜将“雀金裘补好了(《红楼梦》)
    C.瑞珏的死坚定了觉慧离开这个家的信念。觉新听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惊愕、痛心和委屈,他求觉慧不要走,并说高家的其他人也不会让他走。但觉慧决心已定,任凭觉新如何劝告和阻挠,还是离开了家,到了上海。(《家》)
    D.查理的父亲在破产自杀前,把查理托付葛朗台,但葛朗台不愿意承担照顾弟弟遗孤的责任,但又想要掩人耳目,换取虚名,请人到巴黎处理了弟弟破产的事宜,又让查理签署了一份放弃父亲财产继承权的声明书,填写申请出国的护照,把他打发的国外去了。(《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探监,马斯洛娃认出他,一时间心里感到很痛苦,当聂赫留朵夫勇敢地说出要娶她时,便愤怒地加以拒绝,却要求聂赫留朵夫给她请个好律师,同时跟他要了十个卢布。(《复活》)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简答题。
    (1)请简述《红楼梦》尤三姐和柳湘莲的爱情悲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聋子审聋子”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 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②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③数: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 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 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选自《新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D.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项是(     )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3.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段是否重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 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 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感到故乡已失去了很值得珍惜的东西,因而有说不尽的遗憾。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1 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 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2.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针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不绝如缕,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纵然 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________(kuāng zhèng)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法律制度等为权利主体撑腰,保障其权益。     
    (1)按拼音写出横线上的恰当的词语。
    词语:___________    
    (2) 找出文中两处使用错误的词语,并更正。
    ___________更正:___________     ___________更正: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再发给学生学习。在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校方解释:“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材料二  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破棉絮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必须符合文体要求,(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