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课标人教A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一样,都是为科举。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 动。
    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在宋代,书院中讲学的内容只是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段曲折,有的是我们所希望的, 有的是我们所躲避的,但不管怎样,我们常常会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以后,观赏到人生的美景。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以“曲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 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 ,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
    A.及长,辩——赡:丰富
    B. 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
    C. 然闻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 孙绰、李充等皆以 文义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是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薄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隶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新课标人教A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 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 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诏书切峻,___________________。郡县逼迫,___________________;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陈情表》)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 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 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新课标人教A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题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寒暄   应酬  真挚   目不瑕接
    B.沦陷   堡垒  维系   天理昭彰
    C.座落   健全  轶事   目瞪口呆
    D.赎罪   泥浆  高抗   偷工减料
  •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一直是由方言传承的,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在当下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特别是地方戏曲曲艺,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戏曲的题材老、人员老、剧本老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与其说青少年是“看”不懂地方戏曲,不如说是“听”不懂。母语水平的匮乏,造成了母语文化的苍白,听不懂方言,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地方戏曲。
      上面的文字材料在表述方面存在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1)将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秋之夜,月下家宴。却有亲人因故未能回家团圆。假如你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请在当晚的日记中写几句话,记录自己当时的情感。不超过60个字。
      要求:①有情境描写。②要涉及未归的亲人。③语言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对于网上有关“最贵的世博会”的说法,韩正明确表示,世博会的建设和运营共花了多少钱,怎么花,钱从哪里来等,都将一清二楚
    B.《福布斯》曾经选出全球10个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其中有不少地方拥有数百年的“闹鬼历史”,流传着恐怖的传说。
    C.武汉的冬天不像南方那么暖和,冷起来不寒而栗。人睡在床上,上面盖了两床被子,半夜人会感到很冷。
    D.仰面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深色如墨的夜空,心里不免思绪万千
  • 下列各项的词语,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奥斯威辛______有12000 居民,距华沙约171 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②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_____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 年。
    ③本次降水,共造成市区41处积水,7座立交桥积水过深而断行,______所有铁路涵洞都因水深而被阻断。
    A.大约 驱使 简直    
    B.大概 驱使 几乎  
    C.大概 驱使 简直  
    D.大约 驱赶 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