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一中盘龙校区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qiá)制 (sǒng)恿 (zhuàn) 水(liǎo)
    B、(jī)发  (lǐ )  (áo) (pì)
    C、碾(yà) (líng)俐 (dāo)陪鲤对 窸窸(zū)窣
    D、茶(tòng) (zhēn) (shǔn)吸 战战兢(jīng)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玷辱    沾染    缝补     船篷       金钢钻         篷荜生辉
    B、讥梢    拮据    反诘     哀叹       哎声叹气     好高鹜远
    C、稍稍    树梢    渡船     谙熟       度日如年     黯然神伤
    D、皱褶    熠熠    嗔怪     慎重       嗔目结舌    仗义直言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
    (2)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______的对象。
    (3)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小脸上的眼镜,__________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A、辖制   嘲笑   制服
    B、管制    嘲笑   降服
    C、辖制   取笑   降服
    D、管制    取笑   制服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B、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由于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C、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D、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解放思想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 下列有关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B.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C.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他与英国的欧?亨利和法国的莫伯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D. 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名是人们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和名没什么关系。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一中盘龙校区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莍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B、故《易》、《诗》人(之)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之)烦执事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名句。
    (1)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2)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3)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5)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补写名句。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一项是(     )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是(      )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新课标A版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一中盘龙校区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说法流传甚广,这句俗语分别说明了这两部名著的什么特点?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提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列画横线的文字,仿写两个句子,以“妈妈”“雷锋”为话题,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老师是一棵树,一棵青青的树,他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生命是多方的,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过程中,你应该也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和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2)体裁自定(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 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