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山东省聊城一中高三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在时刻改变,故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B.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在不断改变  
    C.只要物体做圆周运动,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圆心  
    D.物体只要受到垂直于初速度方向的恒力作用,就一定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 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性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C.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 如图所示,质量分虽为m1、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     ]
    A.
    B.
    C.
    D.    
  • 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 一飞机以150m/s的速度在高空某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相隔1s先后从飞机上落下A、B两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运动过程中它们所在的位置关系是   
    [     ]
    A. A在B之前150m处
    B. A在B之后150m处
    C. A在B正下方
    D. A与B的距离随时间而均匀增大
  • 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轮A和B同轴,A、B、C分别是三个轮边缘上的质点,且rA=rC=2rB,则三个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A:aB:aC等于
    [     ]
    A.4:2:1
    B.2:1:2
    C.1:2:4
    D.4:1:4
◎ 2012届山东省聊城一中高三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如图,小球自a点由静止自由下落,到b点时与弹簧接触,到c点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若不计弹簧质量和空气阻力,在小球由a→b→c的运动过程中
    [     ]
    A.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总机械能守恒
    B.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       
    C.小球在bc之间某点时动能最大
    D.到c点时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 甲、乙为两颗地球卫星,其中甲为地球同步卫星,乙的运行高度低于甲的运行高度,两卫星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的周期大于乙的周期
    B.乙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C.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D.甲在运行时能经过北极的正上方
  • 为了对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我国预计于2011年10月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假设探测器在离火星表面高度分别为h1和h2的圆轨道上运动时,周期分别为T1和T2.火星可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忽略火星的自转影响,万有引力常量为G.仅利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 
    [     ]
    A.火星的密度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火星的质量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
    C.火星的半径和“萤火一号”的质量    
    D.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
  • 如图所示,倾角的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长为l,质量为m,粗细均匀,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置于斜面上,其上端下斜面顶端齐平。用细线将物块与软绳连接,物块由静止释放后向下运动,直到软绳刚好全部离开斜面(此时物块未到达地面),在此过程中
    [     ]
    A.物块的机械能逐渐增加  
    B.软绳重力势能共减少了
    C.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软绳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软绳重力势能的减少小于其动能的增加与克服摩擦力所做功的和
  • 如图,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
    [     ]
    A.在0~t1时间内,外力做正功
    B.在0~t1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C.在t2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
    D.在t1~t3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 图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与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m=M
    B.m=2M
    C.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
    D.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 2012届山东省聊城一中高三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A点以速度v0平抛一个小球,小球落在斜面上的B点,则小球从A到B的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
  •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车,小车跟绳一端相连,绳子另一端通过滑轮吊一个质量为m的砖码,则当砝码着地的瞬间(小车未离开桌子)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在这过程中,绳的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 。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一种即可) 。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 如图所示,木板A的质量为m,滑块B的质量为M,木板A用绳拴住,绳与斜面平行,B沿倾角为θ的斜面在A木板下匀速下滑.若M=2m,A、B间以及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试求此动摩擦因数μ。
  •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玩具轨道,其中“2008”,四个等高数字用内壁光滑的薄壁细圆管弯成,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所有数字均由圆或半圆组成,圆半径比细管的内径大得多),底端与水平地面相切。弹射装置将一个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以v=5m/s的水平初速度由a点弹出,从b点进入轨道,依次经过“8002”后从p点水平抛出。小物体与地面ab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不计其它机械能损失。已知ab段长L=1.5m,数字“0”的半径R=0.2m,小物体质量m=0.01kg,g=10m/s2。求:        
    (1)小物体从p点抛出后的水平射程。   
    (2)小物体经过数字“0”的最高点时管道对小物体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 如图,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 两者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他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的周期记为T1。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记为T2。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5.98×1024 kg和7.35×1022 kg。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结果保留3位小数)
  • 如图所示,四分之一圆轨道OA与水平轨道AB相切,它们与另一水平轨道CD在同一竖直面内,圆轨道OA的半径R=0.45m,水平轨道AB长s1=3m,OA与AB均光滑。一滑块从O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经过A点时,静止在CD上的小车在F=1.6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启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力F。当小车在CD上运动了s2=3.28m时速度v=2.4m/s,此时滑块恰好落入小车中,已知小车质量M=0.2kg,与CD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取g=10m/s2)求    
    (1)恒力F的作用时间t。    
    (2)AB与CD的高度差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