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单元回眸(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对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K值是环境条件下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B.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C.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D.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下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 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
    A.
    B.
    C.
    D.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代表的类似。
  • 下图是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种群一定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出生率下降
  • 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 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单元回眸(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 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自由交配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C.种群中个体间的斗争会由于出生率大予死亡率而加剧
    D.充裕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使得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     ]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 某温带地区在自然状态下一年中鼠类种群密度调查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三种鼠间具有激烈的竞争关系
    B.该地区一年中灭鼠时期应为5月份和9月份
    C.种内斗争是影响三种鼠种群密度的唯一因素
    D.该地区三种鼠种群密度峰值的出现直接由温度决定
  • 槐叶萍是一种原产于巴西的水生植物,侵入澳大利亚后,每2.5天数量增加一倍。到1978年,仅在昆士兰湖就有400平方千米的湖面被覆盖,重量达5000吨。1980年引进了专食槐叶萍的象鼻虫,4个月后,该地的槐叶萍仅剩1吨。下列就上述事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这是对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行生物防治的成功事例
    B.槐叶萍和象鼻虫在进入澳大利亚初期,种群数量都会呈现“J”型增长
    C.开始时,槐叶萍种群数量爆发的原因是没有天敌
    D.可以预期,一定时间后,槐叶萍会在澳大利亚消失
  • 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     ]
    A.a
    B.b
    C.c
    D.d
  •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 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群绵羊,8年后已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群数量将会
    [     ]
    A.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不断下降
    C.缓慢上升
    D.迅速上升
  • 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总能量降低
  • 下列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
    A.种群种类的多少
    B.种群密度的大小
    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 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 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单元回眸(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选择中与图示相符合的选项是
    [     ]
    A.1:种间斗争 2:种内斗争 3:生存斗争 4:竞争
    B.1:竞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4:生存斗争 
    C.1: 生存斗争 2:种间斗争 3:竞争 4:种内斗争
    D.1:竞争 2:种间斗争 3:种内斗争 4:生存斗争 
  • 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D.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 某片成熟竹林里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
    [     ]
    A.无分层现象
    B.有分层现象
    C.分层不明显
    D.分层未开始
  • 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其天敌蜘蛛,一段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 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密度增加,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B.种群密度减小,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C.种群密度不变,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
    D.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其下一代全部灭亡
  • 下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最可能用于预测鸟类具有多样性的植被特征是
    [     ]
    A.面积大小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叶
  • 在大白菜地里,菜叶上有许多蚜虫、菜青虫,地里有蟾蜍,土壤里有蚯蚓、细菌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了
    [     ]
    A.种群
    B.食物链
    C.群落
    D.生态系统
  •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的苔藓说明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B.人为开垦荒山种植苹果园
    C.工厂污水排放导致河边植物群落改变
    D.过度放牧出现草原沙漠化
  • 下图表示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_______[株/(百平方米·年)](以“+”代表增加,以“-”代表减少),计算过程是____;依此变化率估计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______株/百平方米。
    (2)图中哪一时间阶段内种群的变化最大__________。
    A.A→B    B.A→C    C.B→C    D.无明显差别
    (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多选)____________。
    A.空间    B.营养    C.迁移    D.季节变化    E.人为改变环境
  • 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的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上图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状图。
    (2)甲拟谷盗和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
    (3)从本实验可看出,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 探究在有限的营养条件和不同的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材料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1mol/L硫酸溶液、烧杯、试管、滴管、量杯、漏斗、1mL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探究思路:
    (1)设计对照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上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2)实验操作。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计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问题探究: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管中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
    ③.培养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是否呈“S”型?为什么?
  • 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
    A.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