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九 第5、6、7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 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     ]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于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 基因敲除是利用基因同源重组(又称基因打靶)的原理,把外源片段整合到活体细胞DNA的同源序列中,使某个基因被取代或破坏而失活。由于同源重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方向性,外源片段也具有可操作性,故该技术可使细胞的基因发生定点和定量的改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哪项与生物学事实不相符

    [     ]

    A.基因敲除技术是在DNA水平上对细胞遗传信息进行改造的技术
    B.基因敲除技术可使细胞的基因定点改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外源片段与活体细胞DNA的同源序列的碱基对越相似,基因敲除的成功率就越高
    D.基因敲除技术将来有可能用于癌症的治疗
  • 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

    A.1:1
    B.1:2
    C.2:1
    D.3:1
  •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中DNA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移接可产生基因重组
    D.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易出现染色体数加倍的现象
  • 鼠种群中的个体几乎全为野生型。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由此可推断该雌鼠的突变型基因为
    [     ]
    A.显性基因
    B.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基因
    D.X染色体基因
  • 下图表示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过程①可使育种所需的优良基因集中于F1
    B.过程②可发生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等可遗传的变异
    C.过程③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幼苗
    D.过程④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且必须用生长素处理
  • 科学家将一些作物的种子搭载人造地球卫星并随之进入太空,通过宇宙射线、高度真空和微重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种子发生变化,从而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项工作可以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 ②从太空带回的种子大多是优良种子 ③从太空带回的种子都变成了多倍体 ④从太空带回的种子还需进行人工选择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2N),并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进行研究,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

    A.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B.该种植物的细胞中至少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
    C.在某一染色体上可能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D.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九 第5、6、7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产生了新的基因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     ]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     ]

    A.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 以下相关说法与自然选择学说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是
    [     ]
    A.鲱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夏眠,直到雨季才“复苏”,这是一种生存斗争,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被捕食者”的发展
    C.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共同进化”有关
    D.食蚁兽的舌头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细长,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导致眼睛退化,这些都是用进废退的结果
  •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分别将它培育成以下几种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 下图为某生物技术部分操作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通常存在于细菌体内,目前尚未发现真核生物体内有类似的结构
    B.d酶与a、b、c酶一样也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
    C.经a酶和b酶切割后可得到相同的黏性末端
    D.限制酶a与限制酶b识别的碱基序列分别包括4个和5个碱基对
  • 基因工程可用于治疗动物及人的单基因遗传病,从基因治疗的概念分析,它治疗的遗传病一般为

    [     ]

    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显性遗传病
    D.隐性遗传病
  • 基因工程产物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不包括

    [     ]

    A.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的杂交,进而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
    B.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可能在受体细胞中指导合成相关产物
    C.目的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D.目的基因通过花粉的散播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从而可能打破生态平衡
  • 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有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其两者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 已知细胞畸变率(%)=(畸变细胞数/细胞总数)×100%。下图表示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及不同处理时间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秋水仙素诱发细胞发生畸变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B.时间相同条件下,秋水仙素浓度与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成正相关
    C.浓度相同条件下,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秋水仙素处理时间成正相关
    D.若要提高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可采用浓度为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
◎ 高三生物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九 第5、6、7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人的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显微镜检测出21三体综合征
    B.若其父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分别为+-、--,则父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未完全正常分离
    C.若其父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分别为++、--,则母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未完全正常分离
    D.若其父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分别为+-、+-,则父亲或母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可能发生了不正常分离
  • 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     ]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故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是可育的
    D.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芝麻,因其体内仍有同源染色体,属于二倍体
  • 某农场引进一批羔羊,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调症”。病羊于出生几个月后发病,表现为起立困难、行走不稳,甚至完全不能站立。病羊多因治疗无效而死亡。此病在羊群中总发病率为2.45%,同胞羔羊中的发病率为25%,病羊中雌雄比为31:38。对此病的分析及预测正确的是

    [     ]

    A.此病的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B.该致病基因在羊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45%
    C.因为此病无法医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迅速降为0
    D.再次引进多只羔羊,待其性成熟后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 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N,则这种关系适用于
    [     ]
    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M表示生物的进化,N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
    C.M表示基因突变,N表示性状的改变
    D.M表示伴X显性遗传中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患病
  • 科学家发现睾丸决定基因是睾丸发育的必要条件。人睾丸决定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当含该基因的一段Y染色体易位到其他染色体上,人群中会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男性(每20000名男子中有一个)。下图为某家系的遗传图谱,图中5号为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男性。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5号个体性别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
    B.由于5号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他与一个正常女性(XX)所生的子代均为女孩
    C.5号个体的睾丸决定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D.此变异类型为染色体变异
  • 普通西瓜植株为二倍体(2N=22),花单性,雌雄同株,用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主要过程可用下面的图解表示:
    (1)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西瓜的果皮深色(B)对浅色(b)是显性。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间行种植时,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中的种子将来发育成的既有四倍体植株(自花受粉),又有三倍体植株(杂交)。请选育合适的品种,间行种植,以便从子代果皮(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与母本体细胞一致)的颜色就可判别出是四倍体西瓜还是三倍体西瓜,写出你所选择的品种的表现型,并用文字作简要说明。
    (3)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工作极其繁杂,种子的价格昂贵,而且发芽成活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无子西瓜的推广种植,采用什么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______________。
    (4)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限制酶Ⅱ识别序列和切点是,那么在①过程中,应用限制酶_________切割质粒,用限制酶_________切割抗虫基因。
    (2)将通过②过程得到的大肠杆菌涂布在含有_________的培养基上,若能够生长说明已导入了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反之则说明没有导入。
    (3)⑤过程所用的现代生物技术称为__________,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根据细胞通过⑤过程,能形成棉植株的根本原因是根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
  • 有一种病人不能抵抗疾病,只能生活在无菌室里,如果离开无菌室,就会受到病毒感染而死亡。原因是其体内基因缺陷导致缺乏腺苷酸脱氨酶(ADA)。1990年,美国对一位患有该病的4岁小姑娘实施了基因治疗,其治疗方案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正常基因是指____________。
    (2)经过2年的持续治疗,终于使她恢复了健康,这种治疗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3)图中的离体细胞最好用本人的组织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
    (4)通过此方法康复的患者,其所生子女体内是否含有上述“正常基因”?(不考虑配偶方的基因)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
  • 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__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根据下表内数据在下面空白处绘制A、B两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
    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