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生物单元测试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     ]

    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 下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 下列观点,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     ]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 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
    [     ]
    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
    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
    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
    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
  • 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某种群中某基因的突变率
    B.某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出现比例
    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D.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2
  • 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人教版高一生物单元测试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     ]
    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
    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
    C.两者都变化
    D.两者都不变
  •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
    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籽西瓜
  • 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
    A.
    B.
    C.
    D.
  • “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     ]

    A.适应特定环境
    B.定向变异
    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
  •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两者关系为
    [     ]
    A.变异方向与进化方向相同
    B.进化促进了变异的出现
    C.变异不定向,进化是定向的
    D.进化速度决定了变异速度
  •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

    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
    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
    C.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
    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
  • 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 人教版高一生物单元测试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 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 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下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上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①隔离 ②自然选择 ③突变 ④定向进化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根据下列自养生物在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A→B→C
    B.B→A→C
    C.B→C→A
    D.C→B→A
  • 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理解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
    [     ]
    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
    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
    C.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
    D.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
  • 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先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

    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 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2)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内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进化的单位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