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生物专题一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选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将接种有乳酸菌的牛奶100mL4份,分别装在100mL,200mL,300mL和400mL的烧瓶内,将瓶口密封,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4h后产生乳酸最多的烧瓶是

    [     ]

    A.100mL
    B.200mL
    C.300mL
    D.400mL
  • 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因操作不当而使泡菜腐烂。造成泡菜腐烂的原因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
    B.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C.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D.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
  • 膳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当人体摄入亚硝酸盐的总量达到0.3~0.59时,会引起死亡
    B.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30mg/kg
    C.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20mg/kg
    D.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2mg/kg
  • 分析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泡菜制作是以乳酸发酵为主,同时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作用,兼有蛋白质分解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的营养成分、色香味的保存十分有利。千百年来,泡菜不但以其酸鲜纯正、脆嫩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长的特点吸引众多食客,还因其开胃口、促消化、解荤腥、增食欲的功效为世人所接受。泡菜的制作工艺如下:选料→预处理→配制调料→泡制。泡菜的制作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泡出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该掌握原料性质,注意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调料、装坛等技术。如调料是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泡菜坛的选择亦关乎泡菜制作的成败。
    (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从其结构分析,属于哪类生物?
    (2)请用反应式表示出乳酸发酵的过程。
    (3)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试说明其原理。
    (4)试讨论泡制泡菜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原因。
  • 下列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 下列物质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为脱色剂的是
    ①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铝 ③氯化镉 ④氯化钡 ⑤硅胶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
  • 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     ]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 人教版高二生物专题一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选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泡菜发酵过程中形成亚硝酸盐的细菌主要是
    [     ]
    A.乳酸菌
    B.酵母菌
    C.亚硝化细菌
    D.光合细菌
  • 下列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的是
    ①甲烷细菌 ②硝化细菌 ③乳酸杆菌 ④乳酸链球菌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可多加
    B.绿色食品不会含有亚硝酸盐
    C.亚硝酸盐在人体胃内易变成亚硝胺
    D.水煮的越久,亚硝酸盐的含量越少
  • 要使泡菜制作成功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

    [     ]

    A.缺氧环境
    B.有氧环境
    C.加盐
    D.加香辛料
  • 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乳酸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B.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均有
    C.一个泡菜坛里的所有乳酸菌构成一个种群
    D.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微生物
  • 为了使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准确性高,关键是
    [     ]
    A.样品处理
    B.标准显色液的制备
    C.比色
    D.泡菜的选择
  • 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微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 制作泡菜过程中皿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
    [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 人教版高二生物专题一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选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关于发酵过程产物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C.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测定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 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

    A.质量浓度为4mg/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呈酸性
    B.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应避光保存
    C.质量浓度为5μg/mL的亚硝酸钠溶液应保持弱碱性环境
    D.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中和氢氧化钠
  • 下列物质能够降低食品亚硝胺含量的是
    ①萘多酚 ②大蒜素 ③维生素C ④硫氰酸盐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列各项中,哪几项能产生少量的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①贮藏久了的苹果 ②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 ③酵母菌的发酵 ④人体剧烈运动的骨骼肌 ⑤发芽的稻谷受水淹
    [     ]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⑤
  • 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存放的剩菜一般不可食用,其原因是剩菜中会有
    [     ]
    A.食盐
    B.亚硝酸盐
    C.亚硝胺
    D.无营养
  • 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量液体培养基。接入N0个乳酸菌之后密封,放在25℃恒温箱中连续培养若干小时,期间每30min测定一次菌数,测得数量变化曲线如图。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乳酸菌以_______方式繁殖,这是_________类生物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
    (2)用N表示总菌数,N0表示初始菌数,t表示增殖世代数,乳酸菌数量增长的数学表达式为N=N02'(假定生长条件理想稳定)。在理想条件下,乳酸菌每30min繁殖一代,按上式计算,当N0=1000时,连续培养5h,总菌数可达____个。
    (3)在实际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增长速度与理想条件下乳酸菌增长速度不同。如果5h前的总菌数等于活菌数,请在上图中右面将5h后活菌数的变化趋势用曲线表示出来。造成菌群密度变化的外界因素是____。
    (4)培养基中不断产生的乳酸来自乳酸菌的____________作用。
    (5)实验过程为什么要在25℃的条件下进行?
  • 某学生把甘蓝切丝后制泡菜,为了探究甘蓝在不同的温度下所生成的乳酸量,在第4次检测得到的结果如下:
    (1)从这个资料来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泡菜制作时,乳酸含量大致为0.8%时风味最好,此时维生素C的保存率也较高,结合以上材料,你在制作泡菜时,应注意什么?________。
  • Ⅰ.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要配制标准显色液,即吸取0.20mL、0.40mL、0.60mL、0.80mL、1.00mL和1.50mL亚硝酸钠,分别置于50mL比色管中,再另取1支空比色管。向各管中分别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混匀,静置3~5min后,加入1.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最后加蒸馏水补足50mL。
    Ⅱ.用样品处理液代替亚硝酸钠溶液做一个50mL的样品比色管,15min后与标准管对比。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所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2)Ⅰ中空比色管起_____________作用。
    (3)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___________。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4)Ⅱ中为什么要15min后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