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生物期中练习试卷(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细胞外液
    D.淋巴
  •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钙离子
    B.葡萄糖
    C.血红蛋白
    D.激素
  •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时,人体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
    A.刺激
    B.反射弧
    C.反射
    D.兴奋
  •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方向是
    [     ]
    A.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B.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C.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D.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A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可导致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 天气变冷时,在体内的分泌量会增加的激素是
    [     ]
    A.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
  • 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     ]
    A.甲状腺激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 下图为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判断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
    [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甲状腺激素
    D.抗利尿激素
  • 下图是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激素a与b在血液中的含量影响着丙的分泌量
    C.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甲结构分泌的激素可影响乙、丙结构的活动,但它本身不受乙、丙分泌激素的影响
  • 以下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     ]
    A.具有高效性
    B.要通过体液运输
    C.对细胞的正常活动起着催化作用
    D.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 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     ]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 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排尿减少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
    C.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
  •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生物期中练习试卷(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
    A.激活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 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
    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 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参与
    [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 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     ]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 植物茎向光生长的主要原理是
    [     ]
    A.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 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 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
    A.a
    B.b
    C.c
    D.d
  • 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但在缺氧条件下,其运输的速度减慢,由此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应属于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 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只成熟的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发现青香蕉不久会变黄。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
    [     ]
    A.乙烯
    B.脱落酸
    C.赤霉素
    D.生长素
  • 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
    A.2,4—D
    B.乙烯
    C.吲哚乙酸
    D.吲哚丁酸
  • 以下关于“预实验”有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预实验”应在正式实验前做
    B.在缺乏可提供的资料时,通常应先做“预实验”
    C.“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浪费
    D.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应设计成一组梯度较小的精细实验
  • 下列生态学概念包括的范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
    A.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个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群落→种群→个体→生物圈→生态系统
  • 某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 下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有关其种群密度增长趋势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
    A.a<c<b
    B.a<b<c
    C.a>c>b
    D.a>b>c
  • 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     ]
    A.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个体数量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在下图中,表示种群数量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
    A.
    B.
    C.
    D.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生物期中练习试卷(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存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
    [     ]
    A.种子植物
    B.苔藓
    C.杂草
    D.地衣
  •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森林生态系统
    D.陆地生态系统
  • 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
    A.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
    D.生产者,异养生物
  •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
    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假设下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N,能量传递率为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     ]
    A.少于10-1N
    B.等于10-2N
    C.等于10-1N
    D.多于10-1N
  • “生态瓶”制成后,要使其中的微型植物正常生长,容器外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一定的光照 ②肥沃的土壤 ③充足的水分 ④适当的温度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
    A.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和2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C.细胞、物种、生物圈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 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
    A.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B.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让人类获取更多的农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D.实现能量循环的利用,使人类源源不断获得各种形式的能量
  • 下图为人体肝脏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说明在括号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
    (1)图中表示[①]_____的直接内环境是[    ]_______。
    (2)由小肠吸收来的葡萄糖,通过肝门静脉运输,最终来到此处后,由[②]________扩散进入③中。
    (3)进入①中的葡萄糖,在________(激素)的作用下,一部分合成_________储存在细胞中,还有一部分进行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___________,供细胞活动使用。
    (4)液体③的来源主要是_______;液体[④] __________的来源主要是_______;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是含有较多的_________。
    (5)若血液流向如箭头所示,则与A端流入的血液相比,B端流出的血液明显增加的气体是_________,明显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
  • 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科学家利用黑猩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1)实验一:若让黑猩猩右手指受到电刺激,它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___(单、双)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猩猩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后,由传出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神经末梢,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并与后膜上的______结合,使其发生电位变化,最终引起右手部肌肉收缩。
    (2)实验二:让试验猩猩受到寒冷刺激,它的皮肤温度传感器会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位于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调节作用导致_______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属于_____调节。
    (3)实验三:
    ①.当对黑猩猩进行模拟打电脑的实验时(如下图),它会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黑猩猩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______分泌减少,或________分泌增加,导致了血糖升高。
    ②.虽然黑猩猩能模仿人类用手敲击电脑键盘,并在屏幕上出现一些毫无规律的符号,但它并不具有任何含义,因为,黑猩猩的大脑皮层与人类的最大区别是不具备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_____________区。
  • 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见下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S疫苗和S病原体表面都应该具有相同的________。
    (2)注射了S疫苗的小鼠B体内存在有能识别S病原体的_______细胞,当S病原体侵染健康小鼠B时,该细胞可以迅速________,形成能分泌抗体的_______细胞。
    (3)A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没有抵抗S病原体的_________。
    (4)若检测注射S病原体前、后的健康鼠B体内该抗体的含量,抗体含量较高的应是在________(注射前/注射后)。
    (5)若A鼠死于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则S疫苗(本质)应该是_________ 。当S病原体侵入鼠B机体后,通常先通过________ 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________ 免疫来予以彻底消灭。
  • 请阅读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片段选自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请找出“百草园”中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交流的一个例子___________。
    (2)如果“百草园”中有动植物死亡,其枯枝落叶或动物尸体一般不会在园中堆________。
    (3)在“百草园”中,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鸟群,若一年中,该鸟群所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该鸟群一年中呼吸消耗的总能量应等于这一年中该鸟群摄取的植物性食物的总能量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元素可以在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循环流动,并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
    (2)若上图1中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
    (3)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kJ。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
  • 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喷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多年后被证实为一种植物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926年,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了假设_______(填字母),并进行了相关实验。
    A.赤霉菌可以促进植株增高
    B.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促进植株增高
    C.赤霉菌可能产生促进植株增高的特殊物质
    (2)1935年,科学家分离出赤霉素时不能确定它是一种植物激素,理由是植物激素是在_______合成的,而分离出的赤霉素是由_________产生的。
    (3)玉米矮化病毒能显著抑制玉米的生长,因而感染了这种病毒的玉米植株非常矮小。在不考虑病毒对其他植物激素影响的情况下,利用玉米幼苗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
    ①.将__________ 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用玉米矮化病毒处理。
    ②.甲组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乙组喷洒___________。
    ③.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___________,记录数据,并计算__________。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证明实验结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