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课外阅读: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繁战之,不足于战
② 亦诈之而已
③ 其成毁,胜败
④ 文公处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 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
D. 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 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 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课外阅读: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主要考查了你对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一词多义】【文言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课外阅读: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