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
  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选自《吕氏春秋·谨听》,有删改)
  [注]①一沐而三捉发: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比喻求贤殷切,礼贤下士。②比干:商纣王大臣。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多次强谏,被纣王挖心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者自而不得——多:增加
B.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一般)规律
C.今夫者,非知反性命之情——惑:糊涂
D.则强者胜弱,众者寡——暴:残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殷周亡/子路行
B.故见贤者不耸/未有仁遗其亲者也
C.乱莫大无天子/天下之水,莫大
D.齐桓公见小臣稷/道不行,已知之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正面论证“谨听”的一组是(     )
①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
②悖而不足以举
③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④故文王得之而王
⑤周公,可谓能听矣
⑥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听从他人意见,不能使人们畅所欲言,那么就会颠倒黑白、扰乱安定、毁坏成功、危害安宁,殷周灭亡,比干被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B.作为一国之君,在他所不怀疑的方面以及他所知道的方面更应该小心谨慎,多听从他人意见,因为这些方面往往比怀疑和不知道的方面更易出错。
C.贤能之人极为重要,获取名声、建立功业、保有国家都需要贤者;但贤能之人的方法又深奥得难以知道,精妙得难以看出,因而国君要深入了解。
D.当今虽是太平盛世,君主贤德,国泰民安,但仍然需要到荒僻的四方、山谷之中、偏僻幽远的地方寻找贤能之士,礼遇他们,使他们竭尽所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主要考查了你对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文言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