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剌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选自《古文观止·明文》
【注】①剌:谒见时用的名片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相       孚:信任
B.闻鸡鸣,即起盥    栉:梳头
C.何客勤也      之:这样
D.自相公家来     适:恰好
2.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道经门/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自相公家来/始还家门
C.慰长想/敛赀财送其行
D.有所追逐者/毒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了谒者媚态的一组是(  )
①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②则惊走匍匐阶下
③心畏相公厚之矣  
④起则五六揖,始出
⑤且虚言状   
⑥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来信勉励作者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作者表面上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做铺垫。
B.第二段通过对谒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卑躬屈膝地干谒当权者,并用金钱进行贿赂,从而获得“上下相孚”的全过程。
C.文章刻画了一个狐假虎威、惯会仗势诈钱的看门人。他对谒者百般刁难,直至两次获得其“赠金”后,才将谒者带到主人面前。
D.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洁身自好、不肯向权门低头,表现了作者的气节。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译文: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译文:                                                                              
(3)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译文:                                                                              
(4)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译文: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报刘一丈书宗臣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主要考查了你对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文言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报刘一丈书宗臣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